同上一堂课思政课观后感2021;2025思政第一课观后感

admin12025-05-21 09:05:03

以下是关于“同上一堂课思政课”观后感(2021年与2025年)的总结与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与课程主题展开论述:

一、2021年思政课观后感:以“理想照亮未来”为核心

2021年的思政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聚焦青年责任、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通过多元视角展现中国精神的力量:

1. 榜样力量与价值引领

课程通过奥运冠军杨倩、边疆守护者拉齐尼·巴依卡家族、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等人物故事,诠释了理想与奉献的意义。例如,拉齐尼一家三代守护边疆的坚守,传递了“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的家国信念;张桂梅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壮举,展现了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2. 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

通过《宣言》中文译本的历史回顾,课程将百年党史与青年奋斗相联结,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学生感悟到“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需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3. 抗疫精神与青年担当

结合2021年抗疫实践,课程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为切入点,突出医护人员的逆行奉献与青年的集体责任。学生反思“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需在专业领域贡献力量。

二、2025年思政课观后感:守正创新与科技强国

2025年的思政课在延续红色基因基础上,更强调科技创新、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体现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1. 科技报国与航天精神

课程引入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的22年研制历程,展现“独立自主”的航天精神。北航师生以“错过太空如同错过大航海时代”的紧迫感,激励青年投身科技强国建设。

2. 文化传承与考古使命

三星堆考古团队的故事成为焦点,新一古人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田野实践,让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如冉宏林博士的坚守,印证了“冷门专业也能服务文明传承”的时代价值。

3. 大思政格局与数字赋能

课程采用“讨论式教学”“云端课堂”等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例如,河南大学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博物馆、红色基地融入教学,推动思政教育“有趣管用”。

4. 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合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议题,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如故宫数字化工程案例,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呼应“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三、思政课的时代启示

1. 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

无论是抗疫实践还是航天工程,课程始终以“讲道理”为核心,通过案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象化,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能”。

2. 青年责任与历史主动

两代课程均强调“青春赛道”上的奋斗意义。2021年课程提出“以理想照亮未来”,2025年则深化为“以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青年在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主动担当。

3. 守正创新的教育路径

从传统讲授到沉浸式体验,思政课通过戏剧演绎(如《觉醒年代》片段)、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强互动性与感染力,实现“入脑入心”。

总结

2021年与2025年的思政课,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前者以百年党史为纲,唤醒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后者以创新驱动为核,塑造青年的未来竞争力。两代课程共同印证了“思政课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需在守正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创新中回应时代课题。青年当以“强国有我”的自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接续奔跑。

同上一堂课思政课观后感2021;2025思政第一课观后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