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处:
1. 双线并行,聚焦人物刻画
教学抓住两条线索——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变化与“我”的心理行为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无声鼓励”的力量。例如,三次“平静的眼神”分析串联起人物情感升华,结合补白练习让学生想象老教授的心理活动,深化对“教育智慧”的理解。
2. 读写结合,强化语文工具性
设计小练笔(如补全老教授的心理活动)和句式转换训练,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情感共鸣。例如,通过“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的想象补白,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层次。
3. 问题导向,激活思维深度
以核心问题“谁创造了奇迹?如何创造?”驱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批注、小组讨论,培养高阶思维。如聚焦老教授“谎言”的善意本质,探讨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改进方向:
1. 朗读指导需更立体
课堂朗读形式较单一(多为自由读、齐读),对角感把握不够精准。例如,老教授的语言应更温和慈祥,“我”的心理变化需通过语调轻重缓急表现,可增加分角色朗读或配乐诵读。
2. 学生参与需更均衡
部分学生充当“听众”,发言集中于少数活跃者。可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批注+高阶联想),或采用“发言卡”制度确保全员参与。
3. 工具性与人文性需平衡
过度强调情感体验,忽略语言形式分析。例如,可结合“诗化语言”特点(如“深深潭水”的比喻),引导学生赏析表达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总结启示:
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情境创设(如模拟“我”与老教授相遇场景)和多元评价(如学生互评补白作业)实现深度学习。需精简环节(如压缩导入时间),确保读写实践充分展开,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