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为《可为与有为》,要求考生结合给定材料,围绕“中国百年历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开论述,强调个人与时代的关联,以及在“可为”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有为”的价值追求。材料中列举了节日、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和榜样人物等文化符号,要求考生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探讨精神力量对青年成长的启示。
范文示例与写作思路
范文一:历史的传承与青年的使命
(主题:以三代人的视角展现时代精神的延续)
结构分析:
1. 爷爷的“可为”:通过爷爷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困)、青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老年(新时代的富足生活)三个阶段,展现物质匮乏到精神丰盈的转变。引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朴素理想,体现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交织。
2. 父亲的“有为”: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描述父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经历,呼应“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命题,强调“可为”转化为“有为”需要奋斗与坚持。
3. 我的“可为与有为”:结合当代青年的使命,提出“以历史为镜,以时代为帆”,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引用李大钊、黄大年等人物精神,凸显“可为”是机遇,“有为”是责任。
亮点:通过家族叙事串联时代变迁,以小见大,情感真挚,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导向。
范文二:论成熟之姿——从弱到强的精神蜕变
(主题:以哲学思辨探讨“成熟”与“有为”的关系)
核心论点:
1. “可为”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引用尼采对“成熟”的定义,强调真正的成熟是精神世界的丰盈,而非生理状态的完备。结合材料中的“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呼应“弱者勤自锻炼”的奋斗精神。
2. “有为”是逆境中的坚守:以普雅花等待九十年绽放、张译从龙套到影帝的案例,论证“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的智慧。联系《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的探索,说明“可为”需要沉淀,“有为”需要韧性。
3. 新时代青年的“可为与有为”:提出“以成熟之姿飞跃苦难”,引用海明威“受伤的地方终将变成力量”,呼吁青年在多元价值观中保持独立思考,实现精神与行动的统一。
亮点:将作文题与哲学命题结合,逻辑严密,引用广泛,体现思辨深度。
范文三:描红“人”字,书写时代答卷
(主题:以书法隐喻人生,呼应全国卷II的漫画题灵感)
写作框架:
1.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类比楚庄王“一鸣惊人”的韬光养晦,联系革命先烈李大钊在黑暗中积蓄力量,强调青年需在“可为”时代低调积累。
2.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以孔子“中庸之道”解读“不偏不倚”,结合袁隆平、黄大年等科学家的专注精神,说明“有为”需坚守初心,抵御浮躁。
3.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引用莫言31年创作终获诺奖、J.K.罗琳逆境中完成《哈利·波特》的案例,呼应材料中“弱者变强”的辩证逻辑。
亮点:跨题型迁移全国卷II的漫画寓意,创新性强,文化底蕴深厚。
写作指导与命题深意
1. 紧扣材料关键词:需从“节日、歌曲、作品、榜样”等文化符号中提取精神内核(如信仰、奉献、创新),避免泛泛而谈。
2. 辩证关系分析:强调“可为”是客观条件(时代机遇),“有为”是主观能动性(个人奋斗),需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案例论证二者的相互作用。
3. 青年视角与时代站位:需落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使命,体现“小我”与“大我”的融合,如援引“北斗团队”“抗疫青年”等新时代案例。
专家建议:多阅读《觉醒年代》等反映党史的文艺作品,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共情能力;关注社会热点(如科技自立、乡村振兴),增强论述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