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共青团十九届四中感想

admin132025-03-31 20:40: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绘就的"中国之治"宏伟蓝图,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激发出强烈的制度自信与使命担当。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在这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中,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青春实践。从校园到社区,从机关到企业,新时代青年在学习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承载民族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而青年正是推动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水手。

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共青团十九届四中感想

政治引领强化使命担当

共青团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要求团组织必须把"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全过程。在浙江温州,执法青年郑素丹通过"民主协商议事厅"创新实践,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公正执法、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这种政治自觉源于对制度优势的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战役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团中央明确提出"三个表率"要求,推动各级团组织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团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安徽工业大学通过"理论宣讲+实践研学"模式,构建起覆盖500余名团学骨干的立体化学习网络,让青年在制度比较中增强政治定力。这种政治引领的强化,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认同构建青年群体的价值坐标系。

治理创新激活组织效能

共青团改革始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平凉公路局团委创新"网格化+青年突击队"工作模式,将公路养护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团旗插在工地上"的生动实践。这种组织创新印证了全会提出的"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激发青年主体意识提升治理效能。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共青团率先探索"青年云社区"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对接青年需求,日均处理服务事项超2000件。这种"互联网+共青团"的实践创新,正是落实全会"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的具体举措。数字治理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构建起青年参与治理的新型平台。

文化浸润培育制度自觉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深层根基。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青年群体中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龙湾区开展的"青年说·制度美"主题演讲,通过200余场基层宣讲将制度故事转化为青年话语。这种文化浸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

在高校领域,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与青年学生共同创编的《制度之光》情景剧,以艺术形式再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演进历程,巡演覆盖10万余人次。这种文化创新印证了文化学者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通过具象化表达让制度优势可知可感。当青年在文化体验中理解"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制度自信便转化为自觉行动。

青春建功彰显时代作为

共青团始终是制度建设的生力军。在脱贫攻坚战场,35岁以下青年驻村干部占比达62%,他们创建的"青春扶贫超市""电商助农直播间"等创新模式,成为落实全会"民生保障制度"的鲜活注脚。这种实践淬炼表明:制度优势的发挥需要青年将个人奋斗嵌入国家发展坐标。

面向"十四五",团组织正在构建"青春建功"行动体系。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培育的187个创业团队,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500项。这些实践印证了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有效的制度供给能够极大释放青年创新潜能。当青年在制度护航下勇攀科技高峰,"中国之制"便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接续奋斗书写制度华章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共青团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已从认知层面迈向实践深化。甘肃定西团市委建立的"青年议事会"制度,通过"提案办理—效果评估—制度完善"闭环机制,将青年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这种制度性安排彰显出青年参与治理的广阔空间。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三个维度:构建青年制度自信评价指标体系,探索"Z世代"思想引领新范式,完善青年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正如社会学家郑永年所言:"制度优势的持久性在于代际传承"。当新时代青年真正成为制度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中国之治"必将焕发新的青春光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