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作为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核心力量,其职责范围和工作成效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23年,城管部门围绕“精细化、法治化、服务化”目标,在优化市容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将从职责定位、工作成效、挑战与展望等多维度系统梳理城管年度工作,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一、职责定位:多维治理体系
城管工作的核心职能涵盖市容环境、规划执法、市政设施、民生服务四大领域(表1)。根据《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及地方性法规,具体职责包括:
类别 | 主要内容 | 依据 |
---|---|---|
市容管理 | 占道经营整治、户外广告审批、环境卫生监督 | 网页22 |
规划执法 | 违法建设查处、建筑工地扬尘管控 | 网页29 |
市政设施 | 道路桥梁维护、燃气热力安全监管 | 网页31 |
民生服务 | 垃圾分类推广、共享单车停放管理 | 网页13 |
以2023年为例,某市城管局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5.3万平方米,规范户外广告牌匾2.1万处,市政设施完好率提升至98.6%。这种系统性治理模式体现了城管工作“刚性执法与柔务”相结合的特点。
二、年度成效:数据与案例
(一)市容环境提升
通过“街长制”网格化管理,建立市容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全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7次,清理占道经营5.8万起,查处渣土车违规运输案件1200余宗,主次干道保洁时长延长至18小时/天。典型案例如XX路夜市规范化改造,通过设置临时疏导点,实现商户合规经营率从43%提升至92%。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广“非接触式执法”新模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系统,配备4G1200台,全年举办法律培训45场,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数据显示,行政诉讼败诉率同比下降62%,群众满意度提升至89.7分。
三、创新实践:技术赋能治理
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某区试点“城市大脑”系统,整合12个部门数据资源,构建AI事件识别模型,案件处置效率提升70%。通过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监控2000个重点区域,发现并解决井盖移位、垃圾堆积等问题3.2万件。
在民生服务领域,推出“城管服务站”58个,提供证照办理、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开展“城管开放日”活动32场,吸纳市民建议420条,形成共建共治新局面。
四、问题反思与发展建议
当前仍存在三方面短板:执法力量与城市扩张不匹配(人均管理面积达8.6平方公里)、部分领域协同机制不畅(如违建查处涉及多部门)、公众参与深度不足。建议从以下方向突破:
- 智慧化升级:建设全域感知网络,2025年前实现无人机巡查覆盖率80%
- 法治化深化:推动地方立法完善,建立信用惩戒联动机制
- 社会化参与:培育200支市民监督员队伍,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制度
五、未来展望
新时代城管工作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治理转型。需重点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构建“大城管”格局,强化部门协同;二是深化数据共享,实现精准治理;三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2025年前完成全员轮训。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治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