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83CuDF42当第一缕秋风拂过树梢,金黄的银杏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二年级的小美在方格本上歪歪扭扭写下:“秋天是调皮的画家,把树叶染成红黄”。这个充满童趣的视角,正是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珍贵起点。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如何引导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捕捉秋日神韵,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观察之眼:发现秋的密码
秋日校园的梧桐树下,总能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捡拾落叶的身影。这种自然流露的观察兴趣,正是写话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孩子建立“五感观察法”:用眼睛捕捉枫叶渐变色的层次,用耳朵聆听枯叶碎裂的脆响,用指尖感受板栗外壳的毛刺,用鼻子分辨桂花与菊香的差异,甚至用味蕾品尝秋梨的多汁清甜。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训练,能使《秋天的果园》不再停留在“苹果红,梨子黄”的平面描写,而是涌现出“柿子像小灯笼摇摇晃晃”“石榴裂开嘴笑出红宝石”等灵动表达。
在上海市某实验小学的田野写生课上,教师特意准备放大镜让学生观察稻穗的绒毛。这种精细化观察训练,让学生的写话出现了“稻穗弯腰和风说悄悄话”“露珠在稻叶上玩滑梯”等充满想象力的语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当观察与体验紧密结合,文字便自然流淌出生机。
二、语言之趣:搭建表达的阶梯
低年级写话教学要善用“语言脚手架”策略。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孩子,可以提供“秋天的(景物)像(比喻),正在(拟人)”的句式模板。如仿写练习中,学生创造出“秋风像梳子,给柳树梳头”“大雁排着队练习写字”等佳句。这种半开放式的训练,既规范了表达结构,又保留了创作空间,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原则。
在修辞启蒙方面,要遵循由简入繁的规律。北京市朝阳区教研组的跟踪研究表明,二年级学生能熟练运用3种以上修辞手法的比例,从学期初的12%提升至期末的68%。教师通过《落叶的旅行》主题写话,引导学生想象“枫叶坐着风滑梯”“银杏叶给蚂蚁当小船”,使抽象的季节特征转化为具象的童话叙事。这种训练不仅提升语言表现力,更培养了叙事思维。
三、实践之法:激活写作的源泉
“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秋日写话中尤为凸显。成都市某小学开展的“秋日盲盒”活动,让学生通过触摸猜物(松果、板栗)、闻香辨物(桂花、菊花)、听声猜物(踩落叶声)等方式收集写作素材。这种多模态体验使《秋天的礼物》习作中涌现出“闭着眼睛摸到刺猬宝宝”(板栗)、“香味像妈妈的新围巾”(桂花)等独特比喻,印证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性。
主题式写话周记是另一个有效载体。通过连续观察记录“校园银杏变色日记”,学生不仅积累了“叶片边缘开始镶金边”“叶脉像金色的血管”等细节描写,更在纵向对比中理解了季节变迁。广州市越秀区的教学实践显示,坚持四周观察记录的学生,景物描写细致度提升42%,动态描写使用率增加35%。
四、情感之维:培育心灵的沃土
在深圳某国际学校的《写给秋姑娘的信》活动中,孩子们用充满童真的语言表达季节感悟:“请把枫叶信纸寄给冬爷爷”“能不能让桂花香多住几天”。这种情感投射训练,使三年级学生王小明在作文中写道:“落叶不是离开妈妈,是要给大地盖被子”,展现出对生命循环的朴素理解。这种情感教育,正暗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精髓。
感恩教育同样可以融入写话教学。在《秋收的故事》集体创作中,学生们通过采访食堂阿姨了解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于是在作文中写下“米饭是阳光的礼物”“农民伯伯的汗珠变成稻穗”。北京市教委的调研数据显示,融入劳动教育的写话课程,使87%的学生在习作中自发表达感恩之情,远超传统教学的53%。
uD83CuDF41当最后一片枫叶飘落,孩子们在写话本上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世界的认知与热爱。未来的写话教学应继续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如将科学观察(树叶变色原理)、美术构图(秋景色彩搭配)、音乐律动(秋雨节奏)等元素融入写作指导。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用秋日这本天然教科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金色的季节里,写下属于自己的童年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