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如“帕米尔”“银装素裹”“浓妆淡抹”等),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丰富物产、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学习“总分总”的诗歌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其树立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祖国的可爱之处。
难点:仿写诗歌句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理解“奋发开拓”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结构
1.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提问:“歌曲中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如旅游见闻、文化体验)。
2.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整体感知: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赞美祖国?”归纳关键词(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精神等)。
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节):总写祖国疆域辽阔。
第二段(2-6节):分述祖国的自然、物产、文化等。
第三段(第7节):总结升华,表达建设决心。
3. 学习第一段:
结合地图理解“东海碧波”“帕米尔高原”等地理差异,体会“季节差”与“时差”体现的辽阔疆域。
朗读指导:重读“啊,我们爱你,中国!”,感受总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课时:品读深化,拓展实践
1. 复习导入:听写词语(如“清奇俊秀”“波澜壮阔”),回顾祖国的可爱之处。
2. 精读2-6节:
第二节(山河壮丽):
展示桂林山水、黄山云雾等图片,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句式描述。
朗诵技巧:轻柔读“桂林山水”,高昂读“长江黄河”,配乐《我的祖国》。
第三节(物产丰富):结合茶叶、丝绸等实物或视频,体会“巧夺天工”等词。
第四节(民族文化):观看傣族竹楼、布达拉宫等影像,讨论民族特色。
3. 情感升华:
第七节:讨论“骄傲、自豪”与“奋发、开拓”的关系,联系“航天成就”“脱贫攻坚”等现实案例,理解责任担当。
4. 作业设计:

仿写练习:以“我们爱你——”为句式,续写家乡的物产或风景(如“我们爱你黄山的奇松怪石,西湖的断桥残雪……”)。
实践任务:搜集祖国成就资料,制作手抄报或短视频。
二、朗诵指导
1. 情感基调:
第一段:舒缓深情,展现辽阔疆域的壮美。
分述段:
山河部分(第2节):语气由柔美转向激昂,突出“清奇俊秀”与“波澜壮阔”的对比。
文化部分(第5节):沉稳自豪,重读“古曲”“新歌”展现历史与时代的交融。
结尾段:坚定有力,强调“奋发开拓”的决心。
2. 朗诵技巧:
重音与停顿: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中“清奇俊秀”需重读并稍作停顿,增强画面感。
节奏变化:物产部分(第3节)轻快流畅,民族部分(第4节)加入欢快语调。
配乐建议:选用《黄河颂》或《红旗颂》等乐曲,增强感染力。
3. 学生展示:分组朗诵比赛,评选“最佳情感奖”“最佳创意奖”。
教学资源推荐:
课件素材:中国地图、风景名胜图片、民族服饰视频。
拓展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对比不同诗歌的爱国表达。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诗歌内涵,还能通过朗诵和创作实践,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