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命题典范。全国Ⅰ卷以“劳动教育”为核心,通过演讲稿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碰撞;北京卷则以“文明的韧性”和“2019的色彩”为题,在历史纵深与时代坐标中探索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些题目不仅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通过多元化的题型设计,展现了语文教育对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一、命题导向:立足时代,培根铸魂
2019年高考作文的核心命题逻辑,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全国Ⅰ卷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开篇,通过列举青少年对劳动的三种误解,构建起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观的对话场域。命题材料中“人工智能替代劳动”“购买服务代替劳动”等观点,精准捕捉了技术革命对劳动形态的冲击,要求考生在肯定科技进步的辨析劳动的本质价值。
北京卷的“文明韧性”题目,则通过六个具体维度(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等)构建思维框架。如专家评析指出,考生可从大禹治水神话中的“韧”、汉字演变中的文化基因、革命年代的奋斗精神等角度切入,展现中华文明在危机中淬炼的精神品格。这种命题设计突破了单一价值观灌输,转而要求考生在文明演进脉络中建立立体认知。
二、题型创新:任务驱动,思维进阶
试卷类型 | 创新特征 | 思维考查维度 |
---|---|---|
全国Ⅰ卷 | 情境化演讲稿写作 | 价值批判、实践应用 |
北京卷 | 双文体选择命题 | 历史思辨、审美创造 |
全国卷首次在作文中引入明确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以“复兴中学学生”身份撰写演讲稿。这种设计将写作置于真实交际语境,既考查观点表达,又检验对象意识与互动能力。如优秀范文《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通过中医典籍解读、汉字字源分析等知识迁移,展现了跨学科思维。
北京卷的议论文与记叙文双轨制,则形成思维能力的梯度考查。议论文要求从“甲骨文中的韧性基因”等微观视角切入宏大主题,记叙文则需将“五四运动百年”等历史坐标转化为色彩意象。这种设计正如教育考试院专家所言,实现了“远观历史”与“近察生活”的辩证统一。
三、文化传承:古今对话,守正创新
2019年试卷的文化命题呈现出三大特征:
- 典籍活化:全国Ⅰ卷引用《诗经》《黄帝内经》等典籍金句,北京卷要求解析“韧性”的文化密码,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知识,而是动态的思想资源。
- 精神解码:如北京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通过敦煌文书守护、蜀道开凿传说等案例,诠释“柔而不折”的文明特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精神符号。
- 价值重构:全国卷“大禹治水”文本与古琴艺术考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保护相结合,体现“创造性转化”的命题导向。
四、评分标准:素养导向,多维评价
2019年作文评分呈现“基础—发展”双轨并重的特点:
- 基础等级:强调演讲稿的格式规范(称呼语、互动句式)、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性。如北京卷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对文化概念的阐释深度成为重要区分度。
- 发展等级:鼓励个性化表达,如全国卷优秀作文通过“劳”字字源学考据展现思维深刻性,北京记叙文佳作运用通感手法将“2019年”具象为“鎏金岁月”。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实践,为新时代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三种核心能力——文化解码能力(如理解典籍中的劳动哲学)、批判性思维(如辨析技术异化现象)、创造性表达(如将传统意象转化为现代隐喻)。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支持写作教学?怎样设计跨媒介任务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推动语文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