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节定于每年9月10日,其设立源于对教师群体的尊重与教育事业的重视。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议案,正式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这一日期选择因新学年开始,便于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同时9月全国性节日较少,利于集中宣传。此前,中国曾经历多次调整:1931年民间倡议6月6日为教师节,1939年定为孔子诞辰日(8月27日),1951年与劳动节合并,但因缺乏特色未能推广。
端午节的由来(200字左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其起源包含多重文化内涵:
1. 图腾祭祀: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的龙图腾祭祀活动,部落以龙舟竞渡形式祈求风调雨顺。
2. 纪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江,百姓为保护其遗体免受鱼虾侵食,投粽入江,后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3. 时令特征:端午正值仲夏,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旺盛,需驱邪避疫,因此衍生出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
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