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文体,以论治学之道)
夫学者,所以明理达道,修身齐家,而后济天下者也。古之圣贤,皓首穷经,韦编三绝,岂非以学问为立身之本乎?然今之世,浮华竞逐,人心躁动,或有弃典籍如敝屣,慕虚名而轻实学者。余尝思之,深以为忧,故作斯文以警世。
学之道,贵在恒也。昔董仲舒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终成一代大儒;管宁割席分坐,志在圣贤,遂为千古高士。此皆以专一持恒,乃能通神明、贯古今也。若夫朝习而暮辍,乍勤而骤惰,譬如掘井九仞,不及泉而弃之,岂不悲哉?《劝学》有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学之法,重在思辨也。王荆公读史,尝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自警,破陈规而立新意;朱子格物致知,穷竹七日而病,然格物之精神,终启后世之心智。故学非诵记而已,须以疑为钥,以思为舟。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则与书橱何异?《问说》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
学之用,归于躬行也。范文正公少时划粥断齑,及第后以“先忧后乐”为志,赈灾兴学,泽被苍生;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倡“知行合一”,剿寇安民,功在社稷。学问若止于笔墨,则如明珠蒙尘,终无益于世。故《尚书》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嗟乎!今之学子,或溺于嬉游,或困于功利,忘治学之真义。岂不闻“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乎?吾辈当效古人之笃志,慕先贤之躬行,以典籍为舟楫,以思辨为风帆,渡学问之沧海,登道德之高山。如此,则家国可兴,天下可治矣!
联曰:
学如积粟,久而方盈;
思若涌泉,昼夜不息。
(文/某生 甲辰年仲春)
注释与参考
1. 结构:采用“总-分-总”论说体,首段立论,中间三段分述“恒”“思”“行”,尾段呼应并升华。
2. 用典:引用董仲舒、管宁、王安石、朱熹等历史人物事迹,增强说服力。
3. 句式:
4. 虚词运用:多用“夫”“盖”“矣”“哉”等文言虚词,模仿《赤壁赋》《岳阳楼记》风格。
5. 主题呼应:贯穿“学问须务实”思想,暗合《劝学》《问说》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