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潘观后感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

admin22025-07-05 08:10:02

一、潘:用生命诠释忠诚的"人民卫士"

1. 忠诚与担当的极致体现

时代楷模潘观后感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

潘从警37年始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信念。他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冲锋在前,面对重大案件时常说"有压力我来承担",甚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牺牲在岗位上,办公桌上最后一刻仍摆满未完成的安保维稳任务清单。他提出"暖性执法",如为未戴头盔的市民赠送安全帽,将刚性执法转化为温情服务,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治理智慧。

2. 清正廉洁的精神丰碑

作为省会城市公安局长,他坚持"不赴饭局""不收礼物",用13年磨损的公文包和30年掉皮的钱包见证其朴素作风。他曾说:"只有个人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干事的硬气、从警的正气",这种自律精神成为公安系统的标杆。临终时,他的遗物仅有一个装着全家福的旧钱包,印证了"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走"的人生信条。

3. 科技赋能的治理创新

他推动"数字福建"建设,运用大数据提升警务效率,如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降低事故率,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服务。这种将科技创新与基层治理融合的实践,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了范本。

二、朱有勇:将论文写在田野的"农民院士"

1. 科技扶贫的开拓者

60岁主动请缨到澜沧县扶贫,发现当地冬季闲置农田适合种植马铃薯后,他亲自下田示范切种、播种,用5个月时间让亩产超3吨,打破村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他独创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本可获专利收益,却无偿转让给村民,仅此一项就带动5000户脱贫。

2. 扎根基层的实干精神

身着迷彩服与村民同吃同住,用拉祜族方言交流,4年间飞行150余次往返扶贫点,在田间开设"院士技能培训班",培养1500余名乡土技术人才。他提出"一亩脱贫、两亩小康"的精准策略,使当地贫困率从41%降至1.6%。

3.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他拒绝企业高薪技术转让,坚持"科研成果属于人民",将扶贫视为党员使命。面对质疑,他回应:"让所有人受益,才是科学家的幸福感",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大局的格局,重新定义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坐标。

三、时代楷模精神的共通启示

1. 初心如磐的信仰力量

潘的党费登记本与朱有勇的扶贫日记,都镌刻着对党的忠诚。前者在扫黑一线践行入党誓言,后者以科技报国回应"直过民族"脱贫需求,二者皆以行动证明:信仰不是口号,而是融入生命的实践。

时代楷模潘观后感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

2.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潘的"暖性执法"与朱有勇的"马铃薯课堂",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前者用头盔传递执法温度,后者用技术破除贫困桎梏,展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本色。

3. 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

两位楷模都在传统领域开辟新路:潘用数字化重塑警务模式,朱有勇以生态种植重构农业经济。他们证明,守正不是守旧,创新需要扎根现实土壤。

精神的火炬与行动的指南

从潘的到朱有勇的锄头,两种不同的职业轨迹诠释了同样的精神内核——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学习潘"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的奉献精神,也要传承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的实干品格。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楷模,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将平凡岗位淬炼成精神丰碑的坚守。这或许正是"时代楷模"四字最深刻的注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