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咆哮、踉跄、酥软”),理解“晌午、请勿自误”等词义。
梳理故事脉络(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作描写(如“闪、揪、按”)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衬托手法(以虎之凶反衬人之勇)。
分角色朗读打虎片段,感受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形象,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武松打虎的细节描写及人物性格分析。
难点:理解“闪”等动词的精准运用及衬托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探情节,聚焦“打虎”
1. 激趣导入
播放《好汉歌》,提问:“《水浒传》中哪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引出武松及“景阳冈打虎”故事。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四部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用小标题概括。
3. 精读“打虎”部分(核心环节)
动作分析:圈画老虎的“扑、掀、剪”与武松的“三闪”,对比“闪”与“躲”的差异,体会武松的机敏(如“闪”体现主动避让中的观察与反击准备)。
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别读老虎与武松的进攻与反击,感受紧张氛围(如“揪、按、踢、提、打”的连贯动作)。
视频辅助:播放打虎片段,直观感受场面描写,讨论“为何作者详细写虎之凶猛”?(衬托武松的勇武)。
第二课时:品析铺垫,深化人物
1. 前情回顾

讨论“饮酒”“上冈”部分的作用:通过语言描写(如“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现武松的倔强与无畏,为打虎做性格铺垫。
2. 细节探究
分析武松心理描写(如“怕什么,只管上去”),体会其自信与果敢。
对比“打虎”与“下冈”时的心理变化,思考英雄形象的立体性(如“挨”下冈的疲惫真实感)。
3. 主题升华
联系《水浒传》其他章节,探讨“英雄”的多面性(如武松的勇猛与人性化)。
《梅花魂》板书设计(参考思路)
《梅花魂》板书可围绕“梅花精神”与“外祖父爱国情”展开,分层递进:
梅花魂
/ |
形 神 情
(寒梅图) (坚韧高洁) (思乡泪)
↓ ↓ ↓
墨梅珍藏→民族气节→眷恋祖国
形:外祖父珍藏墨梅图,象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神:梅花“顶天立地”的品格,隐喻民族精神。
情:三次落泪(读诗泪、思乡泪、送别泪),抒发赤子情怀。
《景阳冈》板书设计(融合《梅花魂》结构)
景阳冈
/ |
饮 冈 虎
(豪爽倔强)(无畏机敏)(衬托勇武)
↓ ↓ ↓
酒量显胆→心理交锋→动作决胜
“三碗不过冈” → “三闪避锋芒” → “三招定生死”
分层解析:
饮:通过“十八碗酒”体现豪爽,铺垫英雄气概。
冈:榜文前的心理活动,凸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
虎:以虎之凶猛反衬武松的冷静与力量,动词连用强化画面感。
教学亮点
1. 对比阅读:将《景阳冈》的“打虎”与《梅花魂》的“梅花精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中“象征”与“写实”手法的差异。
2.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背景(宋代社会、华侨思乡),深化文化理解。
3. 读写结合:仿写“动作链”(如“揪-按-踢-提-打”),训练细节描写能力。
此设计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共鸣,通过结构化板书与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文学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