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中的青春史诗:塞罕坝与《最美的青春》
在浩瀚的影视长河中,一部名为《最美的青春》的电视剧以独特的现实主义笔触,将半个世纪前塞罕坝造林人的故事搬上荧幕。这部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作品,不仅是一部关于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史诗,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青春赞歌。它通过冯程、覃雪梅等青年造林人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最美的青春”如何与家国使命紧密相连,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精神传承:从荒漠到林海的史诗叙事
上世纪60年代的塞罕坝,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1962年,369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为首都阻沙源”的使命踏上这片土地。剧中冯程在风暴中接亲失败的情节(第1集),正是对当时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这种“白毛风一刮,呼吸都困难”的自然条件,让初代造林人经历了育苗失败、沙地陷车等无数挫折。但正如导演巨兴茂所说:“剧组辗转八地取景,演员全情投入162天,只为还原那段真实的奋斗史。”
剧中反复出现的“雷厉风行”口号,正是塞罕坝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从最初11.4%的森林覆盖率到如今80%的绿洲覆盖,三代造林人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接续奋斗,创造了112万亩人工林的生态奇迹。这种精神在剧中通过赵天山的铁血担当、冯程的科研执着得以艺术化呈现,正如文艺评论家李准所言:“剧中没有说教,而是用艺术魅力支撑主流价值观。”
人物塑造:平凡英雄的成长史
角色 | 演员 | 精神特质 |
---|---|---|
冯程 | 刘智扬 | 理想主义、科研执着 |
覃雪梅 | 何雨虹 | 理性坚韧、家国情怀 |
赵天山 | 贾宏伟 | 军人血性、使命担当 |
剧中人物的成长轨迹充满现实主义张力。冯程从为爱私奔的文艺青年,蜕变为“眼中常含泪水”的造林先锋,其朗诵艾青诗句的镜头(第22集)被学者张智华誉为“崇高人格的诗意表达”。而覃雪梅在技术理想与情感纠葛间的挣扎,则展现了知识女性在特殊年代的生存困境。这些角色拒绝脸谱化塑造,正如演员何雨虹在采访中提到的:“对抗自然的拍摄过程,让塞罕坝精神自然流入思想。”
艺术表达:现实主义与诗意的融合
剧组通过三大艺术手法突破主旋律创作窠臼:其一,采用“一棵树、一只狗、一片荒原”的象征体系,如冯程救下的流浪狗“星期六”,既是孤独奋斗的见证者,又是生态修复的隐喻符号;其二,运用蒙太奇手法将造林场景与诗歌朗诵交织,在第三集沙尘暴来袭时,狂风与《青春之歌》的诵读声形成震撼对比;其三,纪实性美学贯穿始终,剧中使用的植苗锹、观测仪等道具均经过历史考证。
这种创作理念得到学界高度认可。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将其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春之歌”,而《文艺报》前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则盛赞其“用陌生化情境实现托物言志”。剧中多次出现的白桦林空镜,既是对苏联油画美学的借鉴,也暗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哲学。
现实意义:生态文明的时代启示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塞罕坝经验具有特殊价值。剧中展现的“马蹄坑会战”“石质坡造林”等技术攻坚,正是当代环保攻坚的预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塞罕坝时强调的:“这种精神要转化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该剧通过年轻观众的弹幕互动、短视频二次创作,让“种树”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可感知的青年行动。
研究显示,该剧播出后塞罕坝游客量增长37%,林业院校报考率提升21%。这种文化传播效应印证了学者戴清的观点:“其环保意识提供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启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塞罕坝精神正通过影视载体,激活着新一代建设者的生态自觉。
当镜头掠过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最美的青春》完成了从历史叙事到价值建构的艺术升华。它告诉我们:最美的青春从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在与荒漠的对话中,找到生命与土地的深刻联结。这种精神传承,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植苗锹——既是开垦的工具,更是丈量生命价值的标尺。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塞罕坝叙事在不同媒介的传播机制,以及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表达,让中国绿色故事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共鸣。
参考资料:
- CCTV节目官网对该剧的剧情简介及主创信息
- 百度百科关于《最美的青春》的基本信息及获奖记录
- 专家研讨会纪要及主创访谈实录
- 塞罕坝精神的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 分集剧情解析与人物成长轨迹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精神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