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海商法制度研究
1. 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以《海商法》修订为背景
可探讨适航义务、责任期间、免责条款(如航海过失免责)的存废争议,结合《鹿特丹规则》与我国司法实践,提出立法建议。
2. 国际多式联运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以网状责任制为中心
分析《海商法》第105条的司法分歧,比较各国立法趋势,探讨准据法分割适用与最低责任限额的冲突解决。
3. 海上货物运输控制权制度的功能等同与法律衔接
结合电子运输记录的兴起,研究传统提单功能在数字化场景下的法律重构,提出《海商法》修订建议。
4.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与船舶优先权的冲突与协调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船舶优先权受偿顺序与责任限制基金分配的矛盾,提出制度优化方案。
二、新兴技术与海商法融合
1. 智能船舶交通事故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无人船远程操控人的法律地位、责任认定标准及刑法适用难题,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归责体系。
2. 区块链技术在提单电子化中的应用及法律风险
分析智能合约对提单流转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数据隐私、管辖权争议等新型法律问题。
3.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下的船员适任标准重构
结合自动化船舶操作场景,评估现行船员资格制度的滞后性,提出技术与法律兼容性方案。
三、全球化与公共事件影响
1. 新冠疫情下船员权益保障的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以船员换班困境为切入点,分析《海事劳工公约》的局限性,提出区域性应急协作框架。
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跨国执行机制优化
对比《燃油公约》与《HNS公约》的赔偿范围差异,探讨责任保险与基金制度的协同路径。
3. RCEP框架下海运服务贸易规则的中国应对策略
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航运市场准入、税收协调的影响,提出国内法衔接建议。
四、特殊领域与交叉学科
1. 邮轮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缺失与完善
聚焦疫情后邮轮业复苏中的合同解除、人身伤害赔偿等问题,借鉴欧盟《旅客权利条例》构建专项规则。
2. 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改革路径——以英国《保险法》为借鉴
分析告知义务与最大诚信原则的司法实践冲突,提出引入比例赔偿等本土化改良方案。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的挑战
从管辖权扩张、外国判决承认等角度,探讨中国参与全球海事治理的话语权提升策略。
选题建议
创新性:优先选择智能船舶、区块链应用等前沿领域,或结合新冠疫情、RCEP等现实背景,增强研究时效性。
可行性:确保题目范围适中,如“无人船远程操控人”比“智能船舶法律问题”更具体。
资料支持:选择已有较多文献基础的领域(如承运人责任),或通过案例库、国际公约文本补充新兴课题的实证数据。
如需进一步细化某题目或获取文献资源,可参考网页中标注的来源(如掌桥科研、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