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没有细雨纷飞,阳光温柔地洒在墓园的石阶上。我和父母早早出发,带着鲜花和艾草去给爷爷扫墓。山路上,车辆排成长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仿佛连风都在轻声诉说思念。
爷爷的墓碑旁长满青草,父亲用镰刀仔细清理,我则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照片。照片里的爷爷笑容慈祥,记忆中的他总是坐在藤椅上给我讲抗战故事。妈妈摆上他生前爱吃的青团和苹果,我点燃三支香,双手合十:“爷爷,我们一切都好,您在天堂也要好好的。”远处传来几声鞭炮响,但更多人选择用鲜花和默哀表达敬意,正如老师提倡的“绿色清明”。
扫墓结束后,我们去了郊外踏青。田野里油菜花开得金黄,蜜蜂在花间忙碌,弟弟牵着风筝线跑得满头大汗。妈妈折下一枝柳条编成花环戴在我头上:“柳条能驱邪,春天戴它最吉利。”我们坐在草地上野餐,咬一口青团,艾草的清香在唇齿间蔓延。爸爸说,清明节不仅是追忆逝者的日子,也是迎接新生的开始,就像这满眼新绿,生生不息。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我忽然明白,清明节像一座桥,连接着逝去的温暖与未来的希望。它教会我们铭记,也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人间四月天。
写作思路与技巧
1. 结构清晰:以“扫墓—踏青—感悟”为主线,层次分明,符合“总分总”结构。
2. 细节生动:通过擦拭墓碑、青团香气、柳条花环等具体场景,增强画面感。
3. 情感递进:从怀念逝者到感悟生命,结尾升华主题,避免平铺直叙。
4. 引用诗句:开篇用杜牧的诗句点题,结尾以“人间四月天”呼应,增添文学性。
如需更多素材,可参考传统习俗(如放风筝、荡秋千)或结合历史故事(如介子推与寒食节)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