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admin12025-07-19 05:35:02

以下是根据沪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设计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综合多篇教学资源整合而成,重点围绕文言文解读、论辩艺术分析及孟子思想展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文言实词“顾、之、比、反、馁”及虚词“或、者、耳”的用法,疏通全文大意。
  • 理解孟子层层递进的类比论证方法,分析“顾左右而言他”的成语内涵及论辩逻辑。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梳理孟子的提问逻辑与齐宣王的心理变化。
  •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孟子民本思想与仁政主张的现实意义。
  • 3. 情感与价值观

  • 感悟孟子“以民为本”的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与批判性思维。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文言词汇积累及句式翻译(如“如之何”“弃之”“已之”)。

    2. 孟子类比推理的逻辑结构与论辩艺术。

  • 难点
  • 1. 理解孟子为何不直接批评齐宣王,而采用迂回策略。

    2. 结合《孟子》散文特点,分析其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核。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初探论辩逻辑

    1. 导入(5分钟)

  • 情境提问:如果朋友失信于你,你会如何处理?以此引出孟子对齐宣王的诘问。
  • 成语溯源:展示“顾左右而言他”的出处,明确课题含义。
  • 2. 朗读与翻译(15分钟)

  • 教师范读:强调“之”“比”“馁”等字音。
  • 学生自译:分组逐句翻译,重点突破:
  •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作动词“到”)。
  •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之”为助词“的”)。
  • 3. 梳理情节(10分钟)

  • 表格填空
  • | 提问对象 | 问题内容 | 齐宣王反应 |

    |-|-||

    | 朋友 | 受托不负责 | 弃之 |

    | 士师 | 管理失职 | 已之 |

    | 君王 | 治国不力 | 顾左右而言他 |

  • 讨论:三问三答的逻辑关系,体会孟子由小到大、层层推进的论辩策略。
  • 第二课时:深度分析,感悟思想内涵

    1. 论辩艺术探究(15分钟)

  • 类比论证:对比“朋友失信→士师失职→君王失政”,分析孟子如何将治国责任与个人义务类比。
  • 语言特色:赏析孟子“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的含蓄犀利(引用赵岐评语)。
  • 2. 人物心理与思想(15分钟)

    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 齐宣王的困境
  • 为何不回答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其心理活动(尴尬、逃避责任)。
  • 孟子的意图
  • 联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理解孟子劝谏君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
  • 3. 拓展讨论(10分钟)

  • 现实意义: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如责任意识、民主监督)。
  • 批判性思考:若你是齐宣王,如何回应孟子?尝试设计合理答复。
  •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积累:整理文中“之”的5种用法,并造句(如结构助词、动词、代词等)。

    2. 创意写作:以齐宣王视角写一段心理独白(80字),描述其“顾左右而言他”时的矛盾心态。

    3. 拓展阅读:选读《孟子·梁惠王上》片段,对比分析孟子其他论辩案例的共性。

    五、教学资源

  • PPT课件:使用类比推理图示、齐宣王画像等素材辅助讲解。
  • 影视片段:播放《百家讲坛》中孟子论辩的解析视频,增强理解。
  • 六、板书设计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vs 齐宣王

    类比论证:朋友→士师→君王

    论辩逻辑:层层递进,以小见大

    思想内核:民本仁政,责任担当

    成语寓意:避实就虚,无言以对

    本教案通过文言解读与思辨训练结合,引导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领悟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调整讨论深度,以适应不同学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