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设计—画风的方法

admin22025-07-22 06:15:0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风对事物的影响,掌握用动态元素(如飘动、弯曲、旋转等)表现风的方法,并能用绘画语言表达风的形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动手绘画等活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培养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画风教学设计—画风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习通过具体事物的动态变化表现风的方法,如旗子飘动、小树弯曲、雨丝倾斜等。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抽象的风联想到具体可画的事物,并用创新的方式表达。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感知风的存在

  • 谜语激趣
  •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 生活体验
  • 提问:“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哪些现象感知它的存在?”(如头发飘动、树叶摇晃)

  • 抛出问题
  • “风能画出来吗?怎样用画笔表现风?”(引发学生思考)

    2. 新授环节:探究画风的方法

  • 文本学习(结合课文《画风》):
  • 分角色朗读:学生扮演宋涛、陈丹、赵小艺,通过对话体会三位小朋友如何用不同方法画风。
  • 关键句提取
  • 赵小艺:旗子飘动、风车转动。
  • 陈丹:小树弯曲。
  • 宋涛:雨丝倾斜。
  • 总结方法:通过事物动态变化间接表现风的存在。

  • 观察与联想
  • 展示图片(如飘动的围巾、旋转的风车),引导学生发现风的“痕迹”,并讨论其他可表现风的元素(如风筝飞舞、水面波纹)。

    3. 实践环节:创作与表达

  • 任务设计
  • 基础任务:模仿课文中的方法,画一幅包含“风”元素的画(如飘动的旗子、弯曲的树枝)。
  • 进阶任务:自由创作,用独特方式表现风(如用螺旋线条表现旋风,或用散落的花瓣表现微风)。
  • 指导要点
  • 动态表现:强调线条的流动感(如波浪线、斜线)。
  • 色彩搭配:用冷色调表现强风,暖色调表现微风。
  • 4. 拓展环节:跨学科融合

  • 语言表达
  • 用句式“风来了,风把______吹__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描述作品,如“风把蒲公英的种子吹散了,风藏在飞舞的绒毛里”。

  • 诗歌与音乐
  • 朗诵叶圣陶的诗歌《我们知道》,感受文字中的风;听风声、风铃等音效,用线条表现听觉中的风。

    四、评价与反馈

  • 自评与互评
  • 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其他同学从“创意性”“表现力”等角度点评(如:“你的斜雨丝让我感觉风很大!”)。

  • 教师点评
  • 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直接画风”的思维定式,鼓励个性化表达(如用旋转的落叶、倾斜的帆船等创新元素)。

    五、板书设计

    画风的方法

    1. 物体动态:旗子飘、小树弯、风车转

    2. 自然现象:雨丝斜、水波荡

    3. 创意联想:蒲公英飞、围巾舞动

    画风教学设计—画风的方法

    4. 线条与色彩:波浪线、斜线;冷暖色调对比

    六、课后延伸

  • 观察日记:记录生活中风的痕迹,拍摄照片或速写。
  • 家庭互动:与家长合作制作风车、纸飞机,感受风的力量。
  •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以物显风”的绘画技巧,还能在观察、讨论与创作中深化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培养艺术表达的创新思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