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书信形式表达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切。具体内容如下:
题目: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对当地造成的污染问题,并呼吁解决。
要求:需结合实际情况,申诉理由,语言需规范且具有说服力。作文满分50分,评分标准注重内容逻辑、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
背景与意义:这一题目首次将应用文写作纳入高考,考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达能力。题目中提到的《光明日报》在当时以关注民生、推动社会问题解决著称,体现了命题的前瞻性。
二、关于“看春晚”的作文指导
春晚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常成为作文主题。以下提供写作思路及参考素材:
1. 主题方向
文化传承:如春晚节目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如戏曲、武术等)。
时代记忆:结合个人经历,讲述不同年代春晚的变化(如从黑白电视到网络直播)。
节目分析:评析经典小品或歌曲(如1985年陈佩斯《拍电影》、赵本山首次登台等)。
2. 结构建议
开头:以春晚标志性元素引入,如“难忘今宵”旋律、家人围坐看春晚的场景。
主体:
描述具体节目内容及个人感受(如1985年吕念祖演唱《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震撼)。
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春晚反映的时代变迁(如80年代小品讽刺现实,90年代流行文化兴起)。
结尾:升华主题,如春晚对家庭团聚、文化认同的意义。
3. 素材参考
经典节目:
1985年陈佩斯小品《拍电影》,以滑稽表演反映演员的艰辛。
1999年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用幽默语言记录社会变迁。
个人回忆:如1985年考生边看春晚边记录“好句子”备战高考的趣事。
三、示例段落(结合春晚与时代)
题目:《荧屏里的年味》

片段:
“1985年的除夕,我家终于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那年的春晚,陈佩斯在《拍电影》中冻得瑟瑟发抖,却逗得全家人捧腹。父亲说,这小品像极了生活——苦中作乐,才是年味。如今,高清屏幕上的舞台流光溢彩,但那份围炉守岁的期待,始终未变。”
以上内容综合了高考真题解析与春晚文化素材,可灵活运用于不同主题的作文中。如需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