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秀《端午》
原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翻译
端午节从何时开始?世人皆传为纪念屈原。
可笑那浩荡的汨罗江水,却洗不尽忠臣的千古沉冤。
简析
此诗以反问开篇,质疑端午起源的传说,直指屈原的冤屈即使历经千年也难以平复。后两句以“楚江渺渺”反衬历史悲怆,批判统治者的昏庸。
2. 苏轼《浣溪沙·端午》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翻译
轻汗浸透碧色薄绢,端午清晨以兰草沐浴。
五彩丝线缠绕玉臂,符箓斜插乌黑发间。
简析
苏轼描绘宋代端午习俗:兰汤沐浴、佩戴五彩绳与辟邪符咒,展现节日中祈福避灾的民间传统。
3. 陆游《乙卯重五诗》
原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翻译
端午山村景致好,石榴花开正盛。
粽角分作两髻状,艾草高悬于帽冠。
简析
诗中呈现南宋农村端午的淳朴场景:包粽子、挂艾草,体现驱邪纳吉的民俗信仰。
4. 张耒《和端午》
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翻译
龙舟竞渡为悼千年冤屈,忠魂逝去难再回。
国破身死今何在?唯有《离骚》永存世间。
简析
此诗借龙舟竞渡追思屈原,强调其精神遗产《离骚》的永恒价值。
5. 贝琼《已酉端午》
原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翻译
端午风雨天色暗,汨罗江畔无处祭英魂。
火红榴花似嘲笑,纵无酒饮亦独醒如渊明。
简析
以“风雨晦冥”隐喻屈原悲剧的不可逆转,结尾以陶渊明自喻,表达对清高气节的坚守。
6. 文天祥《端午即事》
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翻译
端午正午时,赠我一支艾草。
赤诚之心如往昔,唯两鬓已斑白。
简析
文天祥借端午抒怀,以“艾草”象征气节,暗含家国破碎中的孤忠。
文化背景补充
通过以上诗歌,可见端午节不仅是民俗庆典,更承载了对忠义精神的追思与对生命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