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端午节的民俗文化,感受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与乡土情结。
学习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品味生活细节中的情趣。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圈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法(如借物抒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倡珍惜民俗文化。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发现平凡中的诗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自豪。
难点: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粽子、龙舟等端午图片,提问:“提到端午节,你会想到哪些风俗?”引导学生分享家乡习俗。
文学导入:引用汪曾祺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瞧不上”,引出高邮鸭蛋的特殊性。
2. 整体感知(10分钟)
快速阅读: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三部分内容:
端午风俗(系百索子、贴符、吃“十二红”等)。
高邮鸭蛋(名声、双黄蛋、吃法)。
童年趣事(挂鸭蛋络子、萤火虫灯)。
互动提问: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写端午风俗?明确“为鸭蛋做铺垫,烘托乡土氛围”。
3. 深入研读(20分钟)
语言品味(小组合作):
幽默与方言:如“所食鸭蛋多矣”“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体会大词小用与方言的亲切感。
白描手法:如“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分析动词与拟声词的生动性。
情感探究:
从“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等句子,感受作者对家乡的自豪与眷恋。
讨论结尾“囊萤映雪”是否离题,引导学生理解闲笔中的文化意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文化反思:
讨论“韩国申遗端午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分享本地端午习俗(如包粽子、挂艾草),对比高邮民俗的文化特色。
写作实践:以“家乡的______”为题,模仿“借物抒情”手法写短文。
5. 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汪曾祺“于平淡中见深情”的创作风格。
强调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 汪曾祺

一、端午风俗 → 铺垫乡土氛围
二、高邮鸭蛋 → 声名远播、双黄奇趣
三、童年记忆 → 挂络子、萤火灯
语言特色:平淡有味,幽默闲适
情感内核:故乡情结,文化传承
五、教学亮点(一等奖设计特色)
1. 情境化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如“高邮鸭蛋自述”)、方言朗读,增强课堂趣味性。
2.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袁枚《随园食单》)、科学(腌制工艺),拓展文化视野。
3. 批判性思维:引入“传统节日式微”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文化传承。
4. 读写结合:从语言品析到仿写训练,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六、作业布置
1. 基础题:摘录3处体现语言特色的句子,并批注赏析。
2. 实践题:采访长辈记录家乡端午习俗,形成图文报告。
参考资料:上述设计整合自多篇教案,注重语言品味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符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