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仿佛带着艾草的清香,唤醒了每个端午的清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端午节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记忆,也串联起每个家庭的温暖时光。
清晨,母亲总会在门楣插上青翠的菖蒲,叶片如剑般挺立,淡淡的药香在晨光中浮动。这源自古人“驱五毒”的智慧,如今依然守护着现代人对平安的祈愿。厨房里,泡发的粽叶在水中舒展成碧玉带,糯米与红枣在青瓷碗里相映成趣。记得初次学包粽子时,粽叶总像顽皮的孩童,不是漏米就是松垮。母亲握着我的手,将两片粽叶叠成漏斗状:“要像给婴儿裹襁褓般细心。”当第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成型时,蒸汽氤氲中仿佛看见了汨罗江畔投粽护忠魂的古老身影。
正午的阳光最是炽烈,父亲总会取出雄黄酒,用笔尖在我额前轻点“王”字。这抹金黄的印记,既是驱邪的护符,也是千年民俗的生动延续。街巷深处忽而传来锣鼓声,江面上龙舟竞渡的号子与浪花齐飞。彩绘的龙首昂扬,船桨翻卷起银白水花,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楚辞》中的神话。
暮色四合时,全家人围坐分食粽子。解开棉线的刹那,糯米裹着竹叶香扑面而来。咬开莹白的粽肉,蜜枣的甜润在齿间流淌,这滋味里既有对屈原风骨的追思,也浸润着代代相传的烟火温情。正如奶奶常说:“粽叶裹住的不仅是米粮,更是中国人的念想。”
这个充满艾香与粽香的日子,将历史的厚重化作舌尖的清甜,让文化的基因在寻常日子里悄然生长。当我在英国留学的表妹视频展示她编织的五彩绳时,忽然懂得:端午不仅是岁月的刻度,更是文明的火种,跨越山海,生生不息。(全文约4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