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的清晨,艾草的清香飘满小院。我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奶奶将碧绿的粽叶卷成锥形,舀一勺雪白的糯米,再塞进一颗红枣,手指翻飞间,粽子便如翡翠般玲珑可爱。这是我们家每年端午节必有的场景,而奶奶总会在包粽子时,说起那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屈原投江。
一、粽香里的家国情怀
“屈原是楚国的大诗人,他一心为国,却遭奸臣陷害……”奶奶的声音伴着粽叶的沙沙声,将我带回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那时的百姓听闻屈原抱石沉江,悲痛不已,纷纷划船打捞,将米团投入江中,祈求鱼虾不食他的身躯。这米团,便是最早的粽子;那争相竞渡的船只,演变成了今日的龙舟赛。如今,粽子不仅是香甜的美食,更承载着对爱国诗人的追思与敬仰。
我学着奶奶的手法,将粽叶折成三角,却总漏出几粒米。妈妈笑着说:“粽子要包得紧实,就像屈原的品格一样坚韧。”我恍然明白,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更是一代代人对忠贞气节的传承。
二、龙舟竞渡的热血传承
午后,江边的锣鼓声震耳欲聋。数十条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前行,桡手们齐声高喊,汗水与江水交织。爸爸告诉我:“划龙舟要众人齐心,就像屈原当年团结百姓抗敌一样。”看着龙舟上飘扬的彩旗,我仿佛看到楚地百姓奋力救屈原的身影。这种团结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激励着代代子孙奋勇向前。
三、艾草香中的文化长河
门楣上,奶奶挂的艾草随风轻摇。古人为驱邪避疫,用艾草与菖蒲净化空气,如今这习俗依然延续。妈妈为我系上五彩绳,说这是“长命缕”,能护佑平安。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蕴含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健康的追求。傍晚,全家围坐分食粽子,爷爷轻吟起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诗句中的悲壮与粽香中的温情,交织成端午独特的文化印记。
端午的故事,是粽叶包裹的家国情怀,是龙舟激荡的团结力量,更是艾草香中绵延的文化长河。这个节日不仅让我品尝到舌尖的香甜,更让我触摸到中华文明千年的温度。愿这份传承,如汨罗江水般生生不息,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