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童谣,就知道端午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粽香四溢,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端午节的由来与爱国诗人屈原息息相关。相传两千多年前,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江自尽,百姓们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保护他的身躯。从此,端午节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每年我家门口总会挂上艾草和菖蒲,妈妈说这是为了驱邪避毒,保佑家人平安。
记得去年端午节,我第一次跟着奶奶学包粽子。奶奶将翠绿的粽叶卷成小漏斗,放入糯米、红枣和腊肉,再用彩绳扎紧。我手忙脚乱,不是米粒漏出来,就是绳子松了。奶奶笑着说:“别急,慢慢来。”在她的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四角粽”。蒸煮时,满屋飘着粽叶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咬一口,软糯香甜,连糯米里都浸着艾草的香气。
最让我难忘的是江边的赛龙舟。十几条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冲出去,船头的鼓手奋力敲击,水手们齐声呐喊,岸上的观众挥舞彩旗,加油声震耳欲聋。龙舟划过的地方,水花飞溅,仿佛重现了当年百姓争相救屈原的场景。爸爸说,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团结与勇气的象征。
端午节不仅让我品尝了美味的粽子,更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那些传承千年的习俗,像一根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正如奶奶常说的:“传统节日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