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对龙图腾的祭祀和天象崇拜,最初是南方吴越部族的“祭龙日”,后融入中原地区夏季祛病防疫的习俗,逐渐形成南北融合的节日。古时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人们通过挂艾草、赛龙舟等活动驱邪避疫。
传说故事与典故
1. 纪念屈原(最主流)
典故:屈原投江殉国,百姓划舟投粽护遗体。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舟捞救、投米团喂鱼,演变为赛龙舟和吃粽子。
2. 纪念伍子胥(江浙地区)
典故:忠臣伍子胥被赐死投江,化为涛神警示吴国。
吴国名将伍子胥因直谏被夫差赐死,尸体五月五日被投入江,后人以龙舟竞渡纪念。
3. 孝女曹娥(浙江一带)
典故:曹娥投江寻父,五日抱父尸出。
东汉孝女曹娥为寻溺亡父亲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浮出,被奉为孝道典范。
4. 祭龙与图腾信仰(上古起源)
典故:吴越部族祭龙祈福,龙舟竞渡源于图腾祭祀。
古越人以龙为图腾,端午划龙舟祭祀龙祖,后演变为节日活动。
5. 其他传说
总结
端午节以祭龙和祛病为源,后因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悲壮故事被赋予文化内涵,成为融合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的传统节日。其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既是祈福避灾,亦是对忠孝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