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教学设计、笋芽儿教案

admin12025-07-27 03:05:0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笋、唤”等14个生字,会写“冈、世”等9个字,积累“撒娇、爱抚”等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对话,体会拟声词(如“沙沙沙”“轰隆隆”)的表达效果。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文结合、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央求”“滋润”)。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悟成长需要勇气和外界帮助。
  •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自强自立的品格。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笋芽儿从沉睡到破土而出的成长过程,体会其精神品质。
  • 难点: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不同角色(春雨、雷公公、竹妈妈)对笋芽儿的影响,领悟成长的哲理。
  •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播放春雨、春雷的声音,出示笋芽儿和竹子的图片,提问:“竹子小时候叫什么?”引出课题《笋芽儿》。
  • 板书课题,指导“笋”字的书写笔顺,强调“芽儿”的儿化音。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笋芽儿教学设计、笋芽儿教案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教师检查字音(如“撒娇”“唠叨”)。
  • 分组合作,用形声字规律、动作演示(如“扭动”)等方法识记生字。
  • 思考问题:笋芽儿的成长得到了哪些帮助?
  • 3. 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 春雨的呼唤
  • 朗读春雨姑娘的句子(“沙沙沙……春天来啦!”),体会温柔的语气,想象“弹奏乐曲”的画面。
  • 角色扮演:女生模仿春雨轻声呼唤,男生模仿笋芽儿揉眼、伸懒腰的动作。
  • 雷公公的催促
  • 对比雷公公的“轰隆隆”与春雨的不同,指导读出粗重、有力的语气。
  • 讨论:笋芽儿为什么“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坚持”的意义。
  • 4.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笋芽儿教学设计、笋芽儿教案

  • 游戏互动:用卡片认读生字,重点指导“唤”“喊”等字的结构(左窄右宽,口字旁偏上)。
  • 书写练习:教师范写“冈”“世”,学生练写并互评。
  •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深化理解

  • 回顾笋芽儿的生长阶段,用简笔画或流程图展示“沉睡→苏醒→钻土→成长”的过程。
  • 2. 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 分角色朗读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的对话,重点指导:
  • 竹妈妈的“唠叨”中蕴含关爱。
  • 笋芽儿钻出地面后“自豪”的语气。
  • 3. 拓展讨论,迁移运用

  • 语言训练
  • 仿写句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 用“央求”造句,对比“请求”“要求”的用法。
  • 思辨活动
  • 辩论:“成长过程中,是外界帮助重要,还是自身努力重要?”
  • 4.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 笋芽儿的成长离不开春雨的滋润、雷公公的鼓励,更离不开自己的勇敢。
  • 作业(选做):
  • 画一幅“笋芽儿成长图”并配文。
  • 给竹妈妈写一封信,讲述成长感悟。
  • 四、板书设计

    笋芽儿

    沉睡 → 苏醒 → 钻土 → 成长

    (春雨) (雷公公) (太阳) (小草)

    关键词:撒娇、扭动、自豪、健壮

  • 用箭头表示生长过程,结合关键词突出情感变化。
  • 五、教学反思与建议

  • 亮点: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增强学生体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成长”主题。
  • 改进:可增加课外实践,如观察真实竹笋的生长,写观察日记。
  • 以上设计综合了多篇优质教案,注重情境创设、语言训练与情感渗透,适用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活动形式和课时分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