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_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admin32025-07-31 16:25:02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划分网格、整合资源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实现精细化服务与高效管理。以下是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及工作机制要点,结合多地实践案例总结如下:

一、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要点

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_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1. 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实现基层治理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目标包括提升基础信息采集、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综合能力,打造“管理无死角、服务全覆盖”的治理体系。

2. 网格划分原则

  • 层级划分:通常分为三级网格(如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组/小区)或四级网格(增加微网格)。例如,章华镇将全镇划分为“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小区”三级网格,并绘制网格地图明确边界。
  • 标准细化:城市社区网格一般按300-500户划分(江苏省标准),农村按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划分,专属网格覆盖学校、企业等特殊区域。
  • 3.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 网格长:由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统筹网格内工作。
  • 专职网格员:负责信息采集、矛盾调处等日常事务,通过招聘或现有社区工作者转岗配备,需具备沟通能力和信息化操作技能。
  • 兼职网格员:整合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社会力量,辅助开展服务。
  • 4. 重点任务与职责分工

  • 基础服务:采集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建立“人、地、事、物、组织”五类信息库。
  • 专项治理:包括安全生产、环境整治、平安建设等,如岭南街道通过网格员巡查历史文化建筑实现动态监管。
  • 应急响应:协助突发事件处置、治安巡逻等,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 5. 实施步骤

  • 准备阶段:制定方案、划分网格、组建队伍、开展培训。
  • 运行阶段:建立信息台账、定期巡查走访、动态更新数据。
  • 优化阶段:通过考核评估调整网格划分及工作机制。
  • 二、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_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1. 党建引领机制

  • 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党员下沉网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例如,德州市通过“支部建到网格上”实现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
  • 2. 信息管理与排查报送

  • 动态采集:网格员每日巡查并记录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上传,构建“1+5+N”数据体系(1个综合库+5类基础信息+N项拓展应用)。
  • 分级处理:小事由网格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逐级上报至镇级或职能部门,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闭环流程。
  • 3. 问题处置与联动协作

  • 快速响应:建立“排查—分派—处置—反馈”机制,明确不同层级问题的处理时限(如一般问题24小时内解决)。
  • 部门协同:整合公安、城管、环保等部门资源,通过联合执法或联席会议解决跨领域问题。
  • 4. 考核监督与激励奖惩

  • 绩效考核:采用“工分制”量化网格员工作,月度考评与年度目标责任制结合,末位淘汰不合格人员。
  • 群众监督:设置网格公示栏公开人员信息,通过满意度调查和投诉渠道强化外部监督。
  • 5. 信息化支撑机制

  • 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如数字赋能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事件分派、进度追踪等功能。例如上海市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案件分派与处置全程留痕。
  • 6. 保障机制

  • 经费保障:网格员薪酬由财政统筹,专项工作经费纳入预算。
  • 培训提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法律知识、应急处理等能力。
  • 三、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 岭南街道“五项机制”:通过目标责任制、月度考核、交叉互查等机制提升人屋信息准确率,税收同比增长8.5%。
  • 郑州市全域网格化:划分10.7万个微网格,推动“人、房、事”数据动态管理,实现治理重心下移。
  • 章华镇“三查”制度:网格员交叉互查、网格长复查、中心抽查结合,确保信息准确率99%以上。
  • 总结

    网格化管理通过层级划分、党建引领、信息化赋能和多元参与,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响应速度。其成功关键在于明确责任边界、强化考核激励、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网格划分标准和工作流程,但核心目标始终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