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花团锦簇》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导入方案,结合湘美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及多篇教学资源整合而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叠绕法制作纸花的步骤与技巧,能独立完成不同造型的纸花制作。
了解花卉的象征意义及不同材料的应用(如皱纹纸、布艺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合作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解决制作中的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感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感价值。
激发环保意识,理解手工花替代自然花的可持续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叠绕法的操作步骤(剪、涂、叠绕、包)。
难点:通过调整花瓣形状和叠绕松紧度创造多样化花型。
三、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皱纹纸、剪刀、胶水、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花卉图片、制作视频)。
学生用具:彩色皱纹纸、吸管/竹签(花茎)、剪刀、双面胶、装饰材料(如丝带、叶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堂导入(5分钟)
情境创设:
视频/图片展示:播放春天百花盛开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的形态与色彩,提问:“鲜花虽美,但易凋谢,如何留住这份美丽?”
实物展示:教师出示一束手工纸花,提问:“猜猜这些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适合送给谁?”结合康乃馨的象征意义(如感恩、健康),引发学生对“赠花文化”的思考。
2. 探究新知(10分钟)
(1)观察与讨论
展示不同造型的纸花(如玫瑰、雏菊、百合),引导学生对比花瓣形状、叠绕方式的差异。
关键问题:“同一方法为何能制作出不同花型?”(答案:花瓣形状、叠绕松紧度影响最终造型)。
(2)示范与解析
教师示范叠绕法(结合分步图解或视频):
1. 剪花瓣:选择皱纹纸,剪出波浪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
2. 叠绕技巧:边涂胶边缠绕花茎,注意褶皱的疏密控制。
3. 花萼与叶片:用绿色纸包裹花茎,添加叶片装饰。
常见问题解析:如花瓣过紧(褶皱不足)、花茎过长(胶水涂抹位置不当)的解决方法。
3. 实践创作(20分钟)
任务要求:
每人制作1-2朵纸花,尝试不同造型(鼓励创新)。
小组合作完成“花束”或“花篮”作品,融入包装设计(如丝带、贺卡)。
教师指导:
巡回指导,协助解决技术难点(如花瓣定型)。
展示优秀半成品,激发创意灵感。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作品展示:将学生作品布置为“班级花展”,每组派代表介绍设计理念(如“向日葵”象征友谊)。
多元评价:
自评/互评:从造型、色彩、创意等维度评分。
教师强调技术要点(如叠绕技巧),表扬合作精神与创新亮点。
5. 拓展延伸(5分钟)
文化渗透:讲解不同花卉的象征意义(如玫瑰代表爱情,菊花寓意高洁),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场景设计赠花方案。
跨材料探索:鼓励尝试用布艺、黏土等材料制作花卉,布置课后实践任务。
五、板书设计
花团锦簇
制作四步法:剪→涂→叠绕→包
造型关键:花瓣形状、叠绕松紧
花语文化:以花传情
六、课堂导入创新方案
1. 悬念导入:教师手持枯萎鲜花与手工纸花对比,提问:“哪种花能永恒绽放?”引导学生讨论手工花的环保价值。
2. 任务驱动:“学校艺术节需要100朵纸花装饰舞台,谁能帮老师完成?”激发学生责任感与参与热情。
3. 跨学科融合:结合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引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题,升华情感教育。

七、教学反思要点
是否突破叠绕法的技术难点?
学生能否将花卉象征意义融入创作?
合作环节是否有效促进创意交流?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纸花制作技能,又能感悟艺术与生活的联结,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