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一段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翻译: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三人都担任皇帝的侍从官,后升迁为栘园马厩的主管。当时汉朝连续讨伐匈奴,双方互派使者侦察虚实。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者来汉,汉朝也扣留他们作为对等报复。
原文第二段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翻译:
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便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于是送还了汉使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的通情达理,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并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以表友好。
原文第三段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翻译:
苏武与副使张胜、临时属官常惠等率士卒及侦察兵百余人出使匈奴。抵达后,他们献上财物,但单于态度傲慢,并非汉朝所期望的友好姿态。
原文第四段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翻译:
单于正要送苏武等人返汉,恰逢缑王与虞常在匈奴谋反。虞常因与张胜有旧交,私下请求张胜支持他刺杀卫律,张胜同意并赠其财物。后谋反败露,虞常被俘,供出张胜。单于大怒,欲杀汉使,左伊秩訾建议迫降而非处死。
原文第五段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翻译:
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辱没使命,即使活着,有何颜面回汉朝!”拔刀自刎,卫律急忙救下。单于钦佩其气节,每日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关押。
原文第六段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翻译:
卫律劝降道:“我背汉降匈奴,受封为王,富贵无比。你若投降,也能享此荣华;若执意赴死,只会白白葬身荒野,无人知晓!”苏武毫无反应。
原文第七段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翻译:
苏武痛骂卫律:“你身为臣子,背叛君主和亲人,甘为蛮夷俘虏!单于信任你,你却挑拨两主相斗。南越、大宛、朝鲜杀汉使皆遭灭国,匈奴之祸将因我而起!”
原文第八段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
单于将苏武囚禁于地窖,断其饮食。苏武吞雪与毡毛维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迹,又流放至北海牧羊,称“公羊产羔方可归”。苏武持汉节牧羊,节旄尽脱仍不离手。
原文第九段
陵曰:“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子卿尚复谁为乎?”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翻译:
李陵劝降:“人生短暂,何必自苦?你家人或亡或散,汉帝年迈法令无常,坚守何益?”苏武答:“臣子侍君如子侍父,死而无憾!”
原文第十段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翻译:
公元前81年,苏武归汉。他在匈奴十九年,出使时正值壮年,归来时须发皆白。汉昭帝封其为典属国,赐钱帛田宅,表彰其忠贞气节。
注释:
1. 节旄:使者所持符节,以牦牛尾为饰,象征国家尊严。
2. 北海:今贝加尔湖,汉代属匈奴北境。
3. 典属国:汉代官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以上为《苏武传》经典段落对照翻译,完整原文及背景可参考《汉书·李广苏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