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吞并燕国,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以下是关键情节的译文:
1. 背景与密谋
秦国大将王翦攻破赵国,逼近燕国边境。燕太子丹忧心忡忡,请求荆轲刺杀秦王。荆轲提出需两样信物:燕国督亢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私下劝说樊於期为大局自刎,献出头颅。
2. 易水送别
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皆白衣相送。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泪流满面,荆轲毅然登车离去,始终未回头。
3. 刺杀行动
荆轲以献地图为由接近秦王,图穷匕见时抓住秦王衣袖行刺。秦王挣脱逃跑,荆轲追击未果,最终被秦王拔剑砍断左腿。临死前,荆轲倚柱笑骂:“事不成者,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随后被杀。
二、荆轲的三个典故
1. 图穷匕见
荆轲将藏于地图中,借献图之机展开地图,显露,刺杀秦王。此典比喻事情发展到真相或意图完全暴露。
出处: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现为成语,广泛用于形容阴谋败露。
2. 易水悲歌
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与众人诀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典象征壮士赴死的悲壮与决绝。
文化意义:后世常用此典表达慷慨赴义的精神,如骆宾王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3. 樊於期自刎
樊於期为助荆轲刺杀秦王,主动献出首级。荆轲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说服樊於期,后者自刎明志。此典体现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延伸解读:樊於期的牺牲成为古代忠义象征,与荆轲的刺杀行动共同构成“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
三、补充说明
《史记》强调荆轲“深沉好书”的谋士特质,而《战国策》侧重其悲壮英雄形象,《燕丹子》则带有小说色彩,描写其拖延行动与太子丹的厚待。
后世对荆轲褒贬不一:陶渊明赞其“千载有余情”,司马光则批评刺秦为“豢养之私”。但其反抗强暴的精神仍被广泛传颂。
如需更完整原文或注释,可参考《战国策·燕策三》或《史记·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