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_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获奖

admin32025-08-03 07:45:02

以下是《草原》获奖教学设计方案,综合了多篇优秀教案及教学思路,重点突出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融合,强调语言赏析与情感教育,适合小学高段语文课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生字词如“渲染、勾勒、襟飘带舞”等,正确读写并理解其含义。
  • 通过朗读与赏析,体会草原的静态美(如“一碧千里”)与动态美(如“群马疾驰”),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2. 过程与方法

  • 运用“想象画面—品析词句—感悟情感”的阅读策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及蒙汉情深的主题。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与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及民族团结意识。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通过关键语句(如“翠色欲流”“蒙汉情深何忍别”)体会草原的意境美与人文美。
  • 学习“总—分”结构及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 难点
  • 理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深层含义,对比古诗“天苍苍,野茫茫”的差异。
  • 结合时代背景,领悟“蒙汉情深”的民族团结内涵。
  •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品草原之景,悟自然之美

    1. 情境导入

  •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展示草原风光视频,学生谈初步感受。
  • 提问:“如果用颜色形容草原,你会选什么?老舍笔下的草原有何独特之处?”
  • 2. 初读感知

    草原教学设计_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获奖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教师指导易错字(如“渲”与“喧”辨析)。
  • 梳理结构:课文从“风光美”与“人情美”两方面展开,划分段落层次。
  • 3. 精读赏析

  • 关键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对比古诗《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理解“不茫茫”的原因(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点缀等)。
  • 配图想象“绿毯绣白花”的比喻,体会色彩与空间的和谐。
  • 关键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 结合中国画技法(渲染vs勾勒),用简笔画演示“翠色欲流”的动态美。
  • 仿写练习:用“既……又……既……又……”句式描述其他自然景象。
  • 4. 背诵积累

  • 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填空式背诵强化语言积累。
  • 第二课时:感草原之情,悟人文之美

    1. 问题导入

  • 设问:“草原人民如何迎接远客?哪些细节体现了‘蒙汉情深’?”
  • 2. 合作探究

  • 活动1:角色扮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场景,体会蒙古族礼节(如敬酒、摔跤)。
  • 活动2:对比分析“群马疾驰”与“静立回味”的动静描写,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 3. 深度解读

  • 名句赏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结合历史背景(边疆开发、民族团结政策),讨论“民族情”的现实意义。
  • 拓展延伸:联系当代“西部大开发”图片,设计导游词介绍今日草原。
  • 4. 作业拓展

  • 创意写作:以“蒙汉一家亲”为主题,用诗歌或书信形式表达对草原人民的赞美。
  • 跨学科实践:结合地理知识绘制草原生态链,或搜集蒙古族民俗资料制作手抄报。
  • 四、板书设计

    草 原

    /

    景美 人美

    一碧千里 热情迎客

    翠色欲流 盛情款待

    动静相宜 联欢话别

    通过树状图直观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双线结构。

    五、教学亮点

    1. 情境化教学:通过音乐、视频、角色扮演多维度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2. 对比阅读:链接古诗与现代散文,深化语言理解。

    3.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拓展知识广度。

    此设计曾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注重学生审美鉴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参考网页中的具体活动案例进一步优化实施。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