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以“伟大”为主线,整合多版本精华)
1. 核心目标:
理解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通过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与敬意。
探究主题思想: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与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治学严谨、正直无私、无民族偏见)。
难点:明暗双线结构(藤野先生的“伟大”与鲁迅的爱国情感交织)。
3. 教学流程:
(1) 导入:情境激趣
提问学生“最难忘的老师”,引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展示鲁迅与藤野的画像,结合《琐记》片段,简述鲁迅留学背景:“到外国去”的无奈与失望。
(2) 初读:梳理事件
任务:速读课文,用表格归纳鲁迅与藤野交往的典型事件(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
互动:小组讨论事件细节,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如“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体现严谨负责)。
(3) 精读:聚焦“伟大”
活动1:对比阅读“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思考:藤野的关怀为何在民族歧视背景下更显“伟大”?
关键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与藤野的平等态度对比。
活动2:角色扮演“鲁迅的内心独白”,体会鲁迅从藤野处获得的精神力量。
(4) 拓展:主题升华
讨论:结合当代师生关系,探讨藤野先生对“教育本质”的启示(如“无偏见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创意写作:以“我眼中的伟大老师”为题,模仿鲁迅白描手法写作片段。
(5) 总结与作业
总结:用思维导图归纳“伟大”的多重内涵(学术严谨、人格平等、精神感召)。
作业:比较《藤野先生》与《阿长与〈山海经〉》的叙事手法,分析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二、说课稿一等奖核心框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性散文,展现鲁迅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与中日文化碰撞。
学情特点:学生已熟悉鲁迅作品风格,但对复杂情感与时代背景理解不足,需强化细节分析。
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
知识:梳理事件,掌握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能力:品味语言,理解双线结构。
情感:感悟跨越民族的师生情与家国情怀。
重难点:藤野的“伟大”与鲁迅爱国情感的融合。
3. 教学方法:
主问题驱动:以“为何称藤野‘伟大’”贯穿课堂,层层递进。
多媒体辅助:使用漫画课件(如“幻灯片事件”插图对比)增强代入感。
小组合作:分角色模拟藤野与鲁迅对话,深化情感体验。
4. 教学过程亮点:
创新活动:设计“为《朝花夕拾》配插图”任务,学生选取关键场景并解说(如“深夜改讲义”体现严谨)。
文化渗透:引入藤野晚年书信(“周君是唯一令我自豪的学生”),拓展人文深度。
5.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 伟大
├─ 学术之严: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 人格之正:无民族偏见、尊重学生
└─ 精神之炬:激励鲁迅弃医从文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怀 → 明线:师生情谊
6. 教学反思:
成功点:以“伟大”为线索串联文本,学生通过细节分析形成立体认知。
改进点:需补充更多明治维新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中日文化差异。
三、教学资源推荐
课件设计:采用连环画风格PPT,还原“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场景,增强视觉冲击。
拓展阅读:鲁迅《〈呐喊〉自序》、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通过以上设计,既紧扣文本核心,又融入创新活动,符合“一等奖”说课稿的深度与互动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