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文与背景
《藤野先生》是鲁迅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记录了作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期间与藤野严九郎教授的师生情谊,同时穿插了鲁迅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原文节选(部分关键段落):
东京见闻: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腐朽生活,如“头顶盘辫成富士山”“学跳舞”等细节,表达对同胞麻木状态的失望。
仙台求学:初到仙台时因“物以希为贵”受到的优待,以及藤野先生初次登场的外貌描写——“黑瘦、八字须、缓慢而顿挫的声调”。
师生互动:藤野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细节,展现其严谨治学与无民族偏见的品格。
思想转折:观看日俄战争影片后,鲁迅因国民麻木而决心弃医从文,藤野赠照惜别的情节成为全文情感高潮。
二、主题思想与结构分析
1. 双重主题:
师生情谊:赞颂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超越民族偏见的高尚人格。
爱国情怀:通过鲁迅从“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转变,揭示以唤醒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
2. 结构脉络: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与思想觉醒(东京→仙台→北京)。
三部分划分:
东京见闻(1-3段):铺垫离国求学的背景与失望情绪。
仙台生活(4-35段):聚焦藤野先生的教导与鲁迅的成长。
离别与怀念(36-38段):升华师生情谊与精神激励。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藤野严九郎:
治学严谨:逐字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错误,强调“解剖图不是美术”。
超越民族偏见:关心鲁迅的学习与心理,询问中国裹脚习俗以求真知。
生活朴素:衣着随意、不修边幅,与专注学术的形象形成对比。
2. 鲁迅的自我刻画:
通过“弱国子民”的屈辱经历(如匿名信事件、观影事件),展现民族自尊受挫与觉醒。
以藤野的相片为精神图腾,表达“继续写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战斗决心。
四、艺术特色
1. 对比手法:
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 vs. 藤野先生的朴素专注。
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 vs. 藤野的公正无私。
2. 白描与细节:
用简笔勾勒人物(如藤野的“黑瘦”形象)和场景(如“日暮里”驿站的象征意义)。
典型事件的选择(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深化人物形象。
3. 语言风格:
冷峻中蕴含深情,如“标致极了”反讽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刺耳的欢呼”痛陈国民麻木。
五、教学与阅读延伸
1. 思考题示例: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为何超越了一般师生关系?
如何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关系?
2. 拓展阅读:
《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比分析鲁迅的成长叙事。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20世纪初留日学生的思想困境。
注:如需完整课文原文,可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或权威收录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