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题目与材料背景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材料描述了一群探险者在山洞点燃蜡烛后,发现栖息在洞壁的蝴蝶,为避免惊扰而退出;但数日后重返时,蝴蝶已迁至洞穴更深处。材料末尾引发思考:“小小的蜡烛是否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主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提到的“蝴蝶”实为蛾子,但命题专家表示这一生物学细节不影响核心立意,旨在引发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细微影响”的反思。
二、核心立意与写作方向
1. 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
材料中探险者的退让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而蝴蝶的迁徙则隐喻人类活动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优秀范文如《莫惊扰,让生命安宁》强调“不打扰是最大的尊重”,以星野道夫的自然摄影、柴静对艾滋村儿童的采访为例,呼吁敬畏生命。
2. 细微变化与深远影响
考生可从“蜡烛”这一微小因素切入,探讨个体行为对环境的连锁反应。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莫言获诺奖后的商业化现象为例,反思社会喧嚣对文学创作的干扰。
3. 人文与科学的辩证思考
材料中生物知识的“错误”引发讨论,但专家指出其核心在于传递生态意识,而非科学考据。部分考生从“真相与象征”的角度展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将莫言比作退居洞穴深处的蝴蝶,强调创作需远离浮躁。
三、优秀范文主题与亮点
1.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满分作文)
2. 《这么小这么大》
3. 《安然相对不惊飞》
四、社会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2. 争议与吐槽
五、与其他年份作文题的对比
六、写作启示
1. 以小见大:从“蜡烛”“蝴蝶”等具象展开,关联环保、科技等宏观议题。
2. 辩证思考:平衡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避免单向批判或歌颂。
3. 多元素材:结合科学案例(如“蝴蝶效应”)、文学典故(如庄周梦蝶)增强说服力。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虽因科学细节引发争议,但其对生态意识的唤醒和人文关怀的倡导,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考生需在理解材料核心的基础上,以思辨与情感并重的表达,展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