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admin12025-08-05 21:05:0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如“户”“遂”“盖”“但”等)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 赏析文中写景名句,理解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的妙用。
  •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其复杂心境。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感悟文章的情感脉络。
  • 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意境的感知。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闲人”的深层意蕴,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写景句的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文言词汇积累及情感分析。
  • 难点
  • 理解“闲人”的丰富内涵(清闲、悠闲、安闲的多重意蕴)。
  •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在贬谪中的自我排遣与精神超越。
  •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诗画入境,初识东坡

    1. 情境导入

  • 播放苏轼人生轨迹视频,展示黄州时期的创作背景。
  • 引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月夜的漫步者。”
  • 2. 解题激趣

  • 提问:“夜游”有何特殊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月夜下的承天寺。
  • (二)诵读感知:品味文言韵味

    1. 初读正音

  •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字音(如“藻荇”“柏影”)。
  •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如“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
  • 2. 再读悟情

  • 播放古筝配乐《高山流水》,学生跟读,体会“欣然”“闲人”的情感变化。
  • 分组竞赛:抢答重点词句翻译(如“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澄澈)。
  • (三)文本研读:品景析情,探究深意

    1. 赏月景之美

  • 任务:圈画写景句,分析比喻手法。
  • 提问:为何将月色比作“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有何象征意义?
  • 点拨:以虚写实,动静结合,暗喻仕途的飘摇(藻荇为浮萍,竹柏影喻高洁)。
  • 2. 探夜游之因

  • 小组讨论:苏轼为何“寻张怀民”?为何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背景链接:插入“乌台诗案”视频,理解贬谪的悲凉与豁达。
  • 3. 析“闲人”之妙

  • 分层解读:
  • 表层:贬谪之身的清闲(无实权)。
  • 深层:超脱名利的悠然心境(“闲”中见真性情)。
  • 拓展:对比陶渊明、柳宗元等文人的“闲”,体会苏轼的独特性。
  • (四)创意活动:明信片设计,深化理解

    1. 任务一:配“音”

  • 学生录制课文朗读音频,生成二维码附于明信片背面。
  • 2. 任务二:配“图”

  • 根据文中意境设计画面(如“月下竹影图”),并配赏析文字。
  • 3. 任务三:配“评”

  • 选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景点评语,撰写个性化解读(如“此夜此景,唯闲者能醉”)。
  • (五)总结升华:感悟人生境界

  • 教师苏轼的“闲”是困境中的诗意栖居,是心灵的自由与豁达。
  • 学生齐诵全文,在诵读中再次体悟情感。
  •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景:月色空明 → 澄澈之境

    情:贬谪之悲 → 闲适之乐 → 超然之悟

    人:闲人(清闲·悠闲·安闲)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全文,积累写月名句(如“积水空明”)。

    2. 创意写作:仿写一段夜景,用比喻手法体现心情(参考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东坡志林》《苏东坡传》,深化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诵读、赏析、创意活动等多维度教学,既落实文言基础,又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精神境界。结合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明信片任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深度,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