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敬业与乐业》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结合了多篇优质教案资源,分课时整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的人物刻画方法,分析梁任公的个性特征(如幽默自信、博学率真)。
理解梁启超演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结合《箜篌引》等典故深化主题解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旁批式阅读法,引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并自主评注,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梁启超的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理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分析(如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箜篌引》等典故,解读梁启超的爱国精神与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1. 导入
猜谜激趣:描述梁启超的成就(如“戊戌变法领袖”“饮冰室主人”),引出人物。
2. 文本研读
人物形象分析
细节描写:
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肥大的长袍”体现学者的朴素与自信。
动作:“手舞足蹈,掩面顿足”展现演讲时的激情投入。
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凸显幽默与率真。
侧面烘托:
听众反应(如“泪下沾巾”“张口大笑”)侧面表现演讲感染力。
主题深化
结合《箜篌引》分析:通过“渡河者”的悲壮,映射梁启超对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追思。
3. 拓展探究
讨论:梁实秋为何称梁启超为“任公”而非“先生”?(源自《庄子》典故,喻高远志向)。
4. 作业
比较阅读:将本文与《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对比,写一篇赏析短文。
《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敬业乐群”的核心论点,掌握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运用。
分析演讲词的语言特色(如口语化表达、引用经典格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辩论(如“职业是否分贵贱”),培养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领悟“责任心”与“趣味”在学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论证思路梳理(总—分—总结构)及论据分析。
教学难点
结合现实生活,辩证看待“乐业”的实践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情境创设:米卢“态度决定一切”名言,联系学习态度与职业精神。
2.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总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论点:有业→敬业→乐业,逐层递进。
3. 论证方法分析
举例论证: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对比,强调职业平等。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阐释乐业境界。
第二课时
1. 语言特色探究
口语化表达:“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拉近与听众距离。
引用经典:如《礼记》“敬业乐群”、《老子》“安其居,乐其业”增强说服力。
2. 现实意义讨论
案例辩论:结合“躺平”现象,探讨敬业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3. 作业
实践任务:以“我的职业理想”为题,撰写一篇微型演讲稿,要求引用至少两句课文中的格言。
教学资源整合建议
《记梁任公》:参考网页1的细节描写分析框架,结合网页47的爱国主题深化。
《敬业与乐业》:借鉴网页25的辩论活动设计,融合网页38的论证方法解析。
两篇教案均注重“文本细读+现实关联”,既落实语文素养,又引导价值观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