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高考作文—2014江苏高考作文范文

admin82025-03-29 15:53:18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以“青春与不朽”为主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中两种对立的观点展开辩证思考。以下为题目解析、写作思路及精选范文:

一、题目解析

材料呈现两种观点:

1. “青春是不朽的”(精神层面的永恒性);

2. “青春终将逝去”(生理层面的必然性)。

题目要求考生围绕“青春”与“不朽”的关系展开写作,需明确区分生理青春与精神青春,并探讨其内在联系。

核心立意

青春的不朽性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精神、心态、信念与价值的永恒。例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精神追求、对理想的执着等。

二、写作思路与策略

1. 辩证分析

  • 承认生理青春会逝去,但强调精神青春可通过信念、行动永存。
  • 例:季羡林晚年仍保持学术热情,苏轼历经贬谪仍豁达如少年。
  • 2. 选材角度

  • 个人层面:通过奋斗、求知、创造实现青春价值;
  • 集体/国家层面:民族复兴、文化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 反向批判:虚度光阴、盲目追星等行为导致精神早衰。
  • 3. 结构建议

  • 破题:用名言引出对青春本质的思考(如王尔德、海明威);
  • 分论点
  • ① 青春不朽源于精神丰盈(例: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追求自由);

    ② 青春短暂催生生命紧迫感(例:李小龙对武术的极致追求);

    ③ 青春与成熟的辩证统一(例:丰子恺《秋》中的沉淀之美)。

  • 升华:以自然意象(如桅子花、空山新雨)隐喻青春的内核。
  • 三、精选范文及亮点

    范文1:《空山新雨后》

    2014江苏高考作文—2014江苏高考作文范文

    亮点

  • 立意独特:将青春与成熟结合,提出“秋的收获才是青春最美的延续”。
  • 论据丰富:引用王尔德、季羡林、蒋方舟等事例,正反对比论证。
  • 语言诗意:以“空山新雨”比喻青春后的沉淀,结构首尾呼应。
  • 摘录

    > “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练。王尔德肆意涂抹青春色彩,季羡林在浮躁中潜心积淀,他们的青春因精神丰盈而不朽。”

    范文2:《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

    亮点

  • 哲理思辨:以拜伦、萧伯纳的名言切入,探讨“心态决定青春”。
  • 事例典型:吴组缃晚年笑对苦难,丰子恺以童真之心创作《护生画集》。
  • 文化底蕴:融入《蒹葭》《洛神赋》意象,增强文学性。
  • 摘录

    > “青春是否朽矣,不在水不在山,而在你心。常怀赤子之心,纵使鹤发鸡皮,亦能如杜拉斯般笑称‘我还年轻,青春正好’。”

    范文3:《朽叶的桅子花》

    亮点

  • 生活化叙事:通过卖锅贴老妇人的故事,展现青春与年龄无关。
  • 意象隐喻:以“朽叶”象征生理衰老,“带露桅子”象征精神青春。
  • 情感真挚:细节描写(如蓝印花碟、香醋葱花)烘托人物形象。
  • 摘录

    > “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磋砣?她的优雅与热爱,让青春如静水流深,永不褪色。”

    四、专家点评与备考启示

    1. 评分倾向

  • 青睐“辩证分析”与“个性化表达”,忌空洞口号。
  • 满分作文多结合哲学思辨(如尼采的“向死而生”)与文学意象。
  • 2. 常见误区

  • 混淆“生理青春”与“精神青春”,逻辑矛盾;
  • 堆砌事例缺乏深度,如仅列举名人而未剖析其精神内核。
  • 五、相关数据与延伸

  • 2014年江苏作文均分:47-48分,满分作文数量为前两年的两倍。
  • 历年江苏作文题对比
  • 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生态反思);
  • 2012年《忧与爱》(情感哲思)。
  • 如需具体范文全文或更多写作技巧,可参考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