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其深刻的思辨性和时代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无论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围棋哲理,还是全国甲卷《红楼梦》“题对额”中的创作智慧,抑或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的宏大叙事,这些题目均以多元视角考察学生的价值观、思辨力与表达力。本文将从命题内核、写作策略、范文解析等维度,深入剖析这一年度文化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与创作启示。
一、思辨性命题的核心价值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最显著的特征是哲学思辨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以新高考Ⅰ卷为例,“本手、妙手、俗手”的围棋术语构建了基础、创新与失误的三重隐喻。江苏考生丁润阳在满分作文《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中,通过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时“乡得静”的积累、托尔斯泰在波良纳乡间数十年的沉淀等事例,论证了“本手是妙手的土壤”这一核心观点。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认知工具的命题方式,既检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考察其逻辑推导能力。
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则通过“翼然”“泻玉”“沁芳”的命名之争,隐喻了文化传承的三个层次:直接移用、借鉴化用与情境独创。湖南教育台特邀讲师丁睿指出,贾宝玉提出的“沁芳”之所以胜出,在于其既符合亭台临水的物理情境,又暗合元妃省亲的政治语境,实现了“形神兼备的创新”。这种命题设计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思维,要求考生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中寻找平衡点。
二、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作文主题 | 核心论点 | 典型范文 |
---|---|---|
本手与妙手 | 厚积薄发是创新的前提 | 《基础于创新》《挽本手之雕弓》 |
移用与独创 | 情境化改造优于机械复制 | 《采撷万有,植根现实》 |
跨越式发展 | 个体成长与国家复兴同频 | 《卓越永无止境》 |
在具体写作层面,辩证思维的呈现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满分作文《得妙手者得先机》采用“破立结合”结构:先承认妙手的战略价值,接着指出“脱离本手的妙手终成俗手”,最后以杨振宁“宁拙毋巧”的科研态度收束全篇。这种论证方式既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倾向,又通过具体案例增强了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避免俗手的关键在于系统性思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点评指出,部分考生在论述“跨越”主题时,将个人奋斗与家国情怀割裂,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而优秀范文《强国不息,逐梦前行》则巧妙地将谷爱凌的体育突破、5G技术的迭代升级、抗疫中的青年担当编织成有机整体,体现了“个体—群体—国家”的认知升维。
三、青年成长与时代责任
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的主题,将个人生命史与国家发展史紧密结合。哈尔滨名师解析强调,写作时应把握“双奥叙事”背后的三重跨越:从夏奥到冬奥的赛事升级、从体育到科技的经济转型、从参与到引领的国际地位变迁。北京考生在《卓越永无止境》中,以“钢架雪车0.01秒的突破”对应“芯片制造纳米级的角逐”,揭示出“精益求精是跨越的核心动力”。
这种命题导向要求考生具备宏微结合的叙事能力。天津卷下水作文《寻常烟火,最美风景》通过早餐摊主的二十年坚守、社区志愿者的抗疫日记等微观场景,折射出“平凡中的伟大跨越”。而《至此未穷千里目》则借用王之涣诗意,批判“小富即安”心态,呼吁青年保持“再跨越”的进取精神。
四、写作策略与评分标准
从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看,发展等级的20分重点关注四大维度:深刻性、丰富性、文采性与创新性。江苏满分作文《以本手沉潜》在“深刻性”方面,通过徐立平微雕“每一次落刀都听到心跳”的细节,将工匠精神上升至哲学高度;在“文采性”上,采用“木之根”“水之源”等隐喻构建诗意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硬伤是得分基础。河南阅卷组发现,约12%的考生因误用“俗手”概念(如将疫情防控称为“俗手”)导致立意偏差。而优秀范文普遍采用“三段论”结构:破题明确核心概念(如界定“本手”为规律认知)、展开多维论证(历史案例+现实观察)、升华价值导向(青年当如何)。
2022年高考作文以其深邃的命题智慧,为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思辨能力的培养需植根于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的激发应立足于规律认知。未来作文教学可沿着三个方向突破:一是加强跨学科阅读积累,如将围棋哲学与物理学范式革命对照研读;二是深化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观点—反观点—综合”的写作模型提升辩证分析能力;三是拓展现实观察视角,引导学生在社区实践、科技前沿中寻找鲜活论据。唯有如此,方能使作文真正成为青年认知世界、表达思想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