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的战场上,作文始终是衡量学生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尺。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善用技术,做时间的主人》与2021年浙江卷唯一满分作文《无论得失,皆是过程》,以截然不同的命题视角,展现了当代青年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前者聚焦技术发展与人类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后者则在得与失的哲学思辨中揭示生命本质。两篇满分范文的共同点在于:以精准的审题立意为骨架,以逻辑严密的思辨为血肉,以诗意与理融的语言为灵魂,最终构建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本典范。
一、主题深度:时代命题与哲学思辨
2023年甲卷作文以“技术、时间与人”的三元关系为切口,要求考生直面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悖论。满分作文抓住材料中“掌控”与“仆人”的矛盾张力,从工业革命机器计时到智能手机算法推送,层层剖析技术如何既解放又束缚人类。文中引用柏格森“时间是人类的发明”与凯鲁亚克“让生命更充实”形成对照,既呼应了材料中孔子“光阴如箭”的古典智慧,又暗合海德格尔“技术的座架”理论,展现出对技术异化的警觉。
相较而言,2021年浙江卷作文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为思辨原点。满分作者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提出“得失皆是过程”的超越性认知。通过李自成攻陷北京却迅速败亡、明清海禁政策的历史镜鉴,论证得失转化的动态性;再以高考、死亡等人生节点为例,揭示终点与起点的相对性。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置于历史长河的宏观视野,与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使文章获得形而上的升华。
二、结构艺术:逻辑织体与思维进阶
两篇范文均采用“三点支撑”结构法,但实现路径各具匠心。2023年作文以“技术赋能—技术异化—主体重构”为脉络:首段通过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例证技术进步;次段以社交媒体成瘾、计划表僵化揭示异化危机;末段提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的解决方案,呼应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形成螺旋上升的论证闭环。
2021年作文则构建“现象描述—本质剖析—价值升华”的三重结构。开篇以文王演《周易》、屈原赋《离骚》等典故铺陈得失转化的普遍性;中段用“高考非终点”“死亡非终结”打破线性时间观;结尾引入梵高“心灵之火不灭”的意象,将主题提升至生命美学高度。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永恒的思维跃迁,暗合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使文章兼具逻辑力量与审美张力。
三、语言美学:理性与诗意的交响
在语言表达层面,两篇范文均达到高考评分标准中的“有文采”与“有创意”要求。2023年作文巧妙运用技术隐喻,如将算法推荐比作“时间的隐形牢笼”,把智能家居喻为“机械钟表的数字孪生”,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同时嵌入“一张一弛,博观约取”等文言句式,在科技语汇中植入传统智慧,形成独特的语言混搭美学。
2021年作文则以诗性哲思见长。文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化用,既勾连杨慎《临江仙》的历史苍茫感,又暗含对功利得失的消解;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引用,则在《论语》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互文中,构建起古典与现代的思想桥梁。这种语言的多重编码,使文章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维度 | 2023年甲卷范文 | 2021年浙江卷范文 |
---|---|---|
核心命题 | 技术与主体性 | 生命过程的哲学思辨 |
论证结构 | 递进式矛盾剖析 | 层进式价值升华 |
论据类型 | 科技史案例+哲学家观点 | 历史典故+艺术家人格 |
语言风格 | 科技隐喻与文言融合 | 诗性表达与哲理互文 |
思想资源 |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 存在主义与道家哲学 |
四、评分标准下的文本典范
从高考评分体系审视,两篇范文在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上均达到极致。2023年作文紧扣“技术双刃剑”的题意,以共享单车、智能物流等鲜活案例充实内容,通过培根“时间奴隶论”与凯鲁亚克名言的辩证分析,展现思维深刻性;而2021年作文以“死亡非终点”的创新观点,配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式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在“有创意”维度获得突破。
二者共同遵循“精准审题—多维例证—升华价值”的创作范式。2023年作文通过“计划表僵化”直击高中生备考现实,2021年作文则以“高考非终点”消解功利主义,均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关怀。这种将个体经验与时代命题交织的写作策略,正是高分作文的共性密码。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两篇跨越时空的考场杰作,会发现其成功本质在于:以问题意识激活思辨,以文化底蕴滋养表达,以人文关怀升华价值。2023年范文警示技术时代的主体性保卫战,2021年杰作揭示生命过程的审美化超越,共同构建起青年学子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观照。未来的高考作文训练,或可沿着“科技—生命哲学—文明对话”的三重维度深化,在ChatGPT等AI技术冲击传统写作的今天,这两篇范文所彰显的人文理性之光,愈发显得珍贵而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