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学第一课回放完整版;cctv-1《开学第一课》

admin92025-03-29 15:53:18

2023年9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如约而至。作为一档连续十余年打造的教育品牌节目,今年的主题“强国复兴有我”以沉浸式课堂的形式,带领全国青少年跨越时空界限,从传统文化探源到宇宙深空探索,从乡村振兴实践到国防科技前沿,全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节目不仅延续了“行走的课堂”这一创新模式,更通过多元视角与鲜活案例,为新时代青少年树立精神坐标,传递薪火相传的奋斗力量。

一、主题内核:强国复兴的立体诠释

2023年《开学第一课》紧扣“强国复兴有我”的核心命题,通过三个维度构建叙事框架:

维度内容载体代表人物/案例
历史传承国家版本馆、《儒藏》编纂汤一介、王博
科技创新拉索观测站、神舟十六号曹臻、航天员团队
奋斗实践乡村振兴、国防建设魏巧、张威

这种多维度的主题诠释,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说教模式,更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呈现,让“强国复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行动指南。正如节目总策划所言:“要让青少年明白,强国复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坐标的奋斗路径。”

二、文化根脉的深度溯源

节目对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进行了创新性表达:

  • 典籍守护:《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讲述了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的编纂历程,展现典籍整理如何让散佚的文化基因重新聚合。当镜头扫过收录了6000余种儒家典籍的《儒藏》时,屏幕前的青少年直观感受到“斯文在兹”的文化重量。
  • 艺术解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副主编金晓明带领学生“画中游”,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作“活”起来。这种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既彰显文化自信,也启示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路径。

考古学家高星通过三星堆最新发掘成果,串联起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坐标。节目特别设计互动环节,让青少年亲手触摸3D打印的青铜器模型,在具身体验中理解“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

三、科技创新的星辰征途

在海拔4410米的稻城海子山,节目组实地探访全球最大的宇宙线观测装置“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用通俗语言解释:“每个探测单元就像宇宙的听诊器,捕捉来自深空的粒子脉动。”当数据显示中国团队已发现多个宇宙线源时,屏幕上的粒子轨迹动画引发阵阵惊叹。

太空课堂环节,神舟十六号乘组展示的“太空种菜”实验具象化呈现航天科技民生价值。航天员朱杨柱特别提到:“空间站每个螺丝都标注着‘中国制造’,这是新时代的科技自立宣言。”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结合的讲述方式,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探索欲。

四、奋斗精神的时代镜像

节目通过三类人物群像诠释奋斗内涵:

  1. 家国卫士:抗美援朝飞行员陶伟与护航烈士遗骸归国的张威,两代军人隔空对话,展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精神传承。
  2. 大地耕作者:80后“新农人”魏巧用无人机光谱分析技术实现精准施肥,其团队管理的3万亩农田亩均增收15%,颠覆了传统农业形象。
  3. 文化摆渡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如用纳米材料修复古籍的“文物医生”,在古老技艺中注入科技基因。

这些案例印证了节目总导演的理念:“奋斗不是悲情叙事,而是在各自领域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

五、教育创新的范式突破

对比历年节目,2023年的教育方法论呈现三大突破:

  • 场景革命:78.6%的镜头在户外实景拍摄,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课堂、镇江智慧农场的实践教学等场景占比达65%
  • 交互设计:引入AR技术复原圆明园遗址,学生可通过手势操作“重建”大水法,这种参与式学习使知识留存率提升40%
  • 评价体系:联合教育部推出“强国成长计划”,将节目内容转化为社会实践学分,已有2300所学校纳入课程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评价:“这档节目创造了OMO(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新范式,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2023年开学第一课回放完整版;cctv-1《开学第一课》

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其宏阔的时空视野、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价值引领,成功塑造了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标杆范式。节目留下的不仅是年度文化记忆,更是播种在2.8亿中小学生心中的精神火种。展望未来,建议在以下方向深化探索:

  1. 建立课程内容与地方特色结合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2. 开发配套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库
  3. 构建长效的学伴互动机制

当更多青少年像节目中的“小小讲解员”那样,能用中英双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强国复兴有我”就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代际传承的精神基因。这或许正是这堂全民思政课最深远的育人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