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学第一课观看心得—《开学第一课》资料

admin62025-03-29 15:53:18

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通过跨越时空的叙事、多元场景的实景课堂和生动的案例,为全国青少年呈现了一堂融合历史纵深与科技前沿的“大思政课”。节目以甲骨文、雪豹栖息地、跨海大桥、探月工程等元素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与现代中国的创新图景,不仅展现了祖国壮美山河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激发了青少年对文化自信、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与责任担当的深层思考。

文明传承: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节目开篇以甲骨文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走进殷墟的甲骨窖穴。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通过一片刻有“子其疫,弜往学?”的甲骨,生动还原了三千年前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与生活的记录。甲骨文不仅是汉字的源头,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进一步追溯龙图腾的演变,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良渚文化的玉龙,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在龙的形象中凝结,折射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早期格局。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节目中形成强烈共鸣。当“蛟龙”潜海、“华龙”核电等现代科技工程与古代龙文化呼应时,文明的传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所言,节目将“爱国”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让青少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理解民族精神的延续性。

生态守护:自然与人文的对话

从青海雪豹栖息地到上海生境花园,节目通过镜头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果。青海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讲述的雪豹回归故事,揭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效。数据显示,我国红树林面积增至2.9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超过5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环保工作者的默默坚守。

更具启发意义的是,节目突破了传统生态教育的单向说教模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放带领学生观察城市中的貉与雨燕,将生态保护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这种“身边自然”的视角,让青少年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个公民的行动选择。

科技探索:创新与突破的力量

在科技篇章中,嫦娥六号月球采样、深中通道建设、人工智能体“通通”等案例构建起完整的创新图谱。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披露,该项目创下十大世界之最,涉及1.5万名建设者的智慧结晶。而月壤原位制砖技术的突破,更是将科幻小说中的“月球基地”构想推向现实。

节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人文价值。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展示的通用人工智能体,不仅具有3-4岁儿童的心智水平,更预示着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这种将技术融入科学传播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思考科技发展的边界与责任。

青春使命:理想与责任的召唤

奥运冠军潘展乐的成长故事成为青春篇章的注脚。从“看台观战选手”到打破世界纪录的蝶变,他诠释了“把自己献给热爱”的拼搏精神。更具感染力的是空降兵程强的经历,那个汶川地震中被救的男孩,如今成长为守护国家的军人,完成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使命传承。

这些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构建起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正如上海市大同中学学生吴思辰观后所言,节目让她深刻体会到“青春与祖国同行”的深层含义,这种价值引导超越了简单的榜样宣传,形成了代际间的精神共振。

2024开学第一课观看心得—《开学第一课》资料

2024《开学第一课》核心主题与案例解析
主题维度 代表性案例 教育意义
文明传承 殷墟甲骨文、龙图腾演变 强化文化认同,揭示文明连续性
生态保护 雪豹回归、城市生物多样性 培养生态公民意识,连接宏观与微观
科技创新 嫦娥六号、深中通道、人工智能 展现自主创新成果,启发科学思维
青春担当 奥运健儿、空降兵成长故事 塑造责任意识,强化代际精神传承

未来展望:教育的多维延伸

《开学第一课》的成功实践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知识传授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历史、科技、人文的跨界融合;教育场景应从课堂拓展到社会现场,通过实景体验增强认知深度;价值引导需要更多“奋斗者叙事”,用真实故事替代空洞说教。

未来教育创新可沿三个方向深化:1)开发沉浸式数字课程,利用VR/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与科技现场;2)建立“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将生态保护、考古发掘等转化为可参与的研学项目;3)构建代际对话平台,邀请各领域奋斗者与青少年直接交流,形成持续性的精神激励。

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教育理念,成功架起了历史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桥梁。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在展现“可爱的中国”现实图景的为青少年指明了“为何而学”“何以报国”的人生方向。这种将民族精神具象化、将宏大叙事人格化的教育创新,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