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读后感、詹天佑读后感500字左右

admin82025-03-29 15:53:18

读《詹天佑》有感:以赤子之心筑民族脊梁

翻开《詹天佑》这篇文章,一位身着工装、手持测绘仪器的工程师形象跃然眼前。他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国铁路史上镌刻下“爱国”与“创新”的丰碑,让我深刻体会到何为民族脊梁。

爱国:用行动捍卫民族尊严

詹天佑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面对列强嘲讽时展现的铮铮铁骨。1905年,当者轻蔑断言“中国工程师不可能独立完成京张铁路”时,他毅然扛起重任,用“提前两年竣工”的壮举回击了外界的质疑。正如文中所述:“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这种将国家尊严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精神,让我联想到当今国际竞争中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始终是中国人最深沉的底色。

创新:以智慧破解天堑难题

面对居庸关的险峻山势和青龙桥的陡峭坡度,詹天佑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他首创“人字形”轨道设计,利用中部凿井法缩短工期,这些突破性方案至今仍被奉为工程学经典。这让我想到,创新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正如他在勘测时强调的:“‘大概’‘差不多’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恰是当代青年在学习和科研中亟需的品质。

《詹天佑》读后感、詹天佑读后感500字左右

坚持:用血汗浇筑钢铁长龙

塞外的风沙、深谷的险境、技术的匮乏,无一不是巨大挑战。但詹天佑与工人同吃同住,在油灯下绘图至深夜,甚至亲自提桶排水抢险。他让我明白:伟大成就的背后,永远是脚踏实地的坚持。反观自身,我曾因一道数学难题轻言放弃,却在詹天佑的故事中幡然醒悟:真正的成长,正是从直面困难开始的。

合上书本,那句“少年强则国强”久久回荡心间。詹天佑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民族的脊梁”,而我们这一代人,亦当以他为镜——用知识武装头脑,以创新开拓未来,让爱国情怀化作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正如京张铁路上呼啸的列车,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驶向更远的远方。

引用来源与拓展角度:

  • 爱国精神:可结合詹天佑拒绝外国高薪、坚持回国修路的事迹;
  • 现实意义:可联系华为芯片研发等现代科技自主创新案例;
  • 写作技巧:参考“引-议-联-结”四步法,融入个人体验增强感染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