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嫦娥奔月
传说后羿射日后,西王母赐其不死仙药,妻子嫦娥被小人逄蒙逼迫吞药飞升月宫。百姓为纪念她,在中秋夜摆香案祭拜,形成拜月习俗。
2. 吴刚伐桂
吴刚因触怒天帝被罚砍伐月宫桂树,树随砍随合,永无止境。此传说衍生出“桂月”“桂宫”等月亮别称,并形成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
3. 玉兔捣药
嫦娥飞升后化身玉兔,在月宫捣制长生药,成为月亮的象征之一。民间由此衍生出供奉“兔儿爷”的习俗。
4. 玄宗游月
唐玄宗与道士中秋夜游月宫,听闻仙乐后创作《霓裳羽衣曲》。故事见于《明皇杂录》,成为中秋赏月与宫廷雅乐的典故。
5. 月饼起义
元末起义军将“八月十五起义”纸条藏入月饼传递信息,起义成功后朱元璋推广月饼为中秋食品。
6. 貂蝉拜月
貂蝉拜月时浮云遮月,被王允宣扬为“闭月”之美,成为“四大美人”典故之一。
7. 无盐拜月
齐国丑女钟离春因中秋夜拜月时气质出众被立为皇后,成为中秋拜月习俗的起源传说之一。
8. 高祖敬月
唐高祖李靖凯旋后,李渊以西域献的胡饼分赐群臣,并称“邀蟾蜍共食”,推动中秋吃饼习俗。
9. 玉兔下凡
北京瘟疫时玉兔化身少女下凡治病,因劳累显形,民间遂有供奉玉兔的习俗。
10. 月下独酌
李白《月下独酌》以诗入典,虚构与月、影共饮的意境,成为中秋赏月的诗意象征。
中秋节传统美食及寓意
1. 月饼
象征团圆,最早见于唐代宫廷,元末成为起义信物后普及民间。按地域分京式、广式、苏式等,馅料多样。
2. 桂花酒
以中秋盛开的桂花酿制,寓意富贵吉祥,饮桂花酒与赏月结合,增添节日雅趣。
3. 芋头
南方视其谐音“余头”为富足象征,北方则用于祭祀土地神,常见做法如芋头蒸排骨。
4. 田螺
广东地区认为中秋食田螺可明目,且螺肉肥美,寓意“向田攞食”祈求丰收。
5. 大闸蟹
江浙一带中秋宴必备,蟹黄肥美,搭配黄酒,象征金秋丰收。
6. 柚子
谐音“佑子”“游子”,寓意团圆与庇佑,酸甜口感可解月饼油腻。
7. 石榴
籽粒饱满象征多子多福,中秋正值成熟期,常作贡品或赠礼。
8. 菱角
形似元宝,谐音“伶俐”,江南地区将其煮熟或入粥,寓意聪明富贵。
9. 莲藕
江浙人制“藕盒子”象征“藕断丝连”的团圆情谊,炸藕盒为经典菜式。
10. 鸭肉
川西烟熏鸭、南京盐水鸭等各地风味,因“鸭”谐音“压”而寓意辟邪,同时滋补秋燥。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民间传说与食俗记载,部分故事版本存在差异,具体细节可参考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