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夜晚,我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奶奶灵巧的手指将面团揉成一只只胖乎乎的“玉兔”——这是我家传承了三代的中秋习俗。面团在蒸汽中渐渐膨胀,散发出小麦的清香,桂花的甜香悄悄爬上窗棂,与月亮的光晕交织成温暖的网。
厨房里摆满了节日的馈赠:金黄的月饼叠成小塔,暗红的菱角盛在青瓷盘里,蒸笼里还躺着几个憨态可掬的南瓜馒头。妈妈告诉我,太姥姥年轻时总在中秋煮南瓜粥,传说吃了能驱散晦气,让日子像圆月般圆满。此刻锅里的芋头正咕嘟作响,爸爸说这寓意着“剥鬼皮”,是祖辈传下来的祈福方式。
当月光铺满餐桌时,奶奶端出了她的绝活——兔馒头。雪白的面团捏成竖着长耳朵的小兔,红豆镶嵌的眼睛在热气中愈发晶亮。咬开松软的“兔肚子”,紫薯馅流淌着蜜糖般的光泽,这是把秋天的丰收都包进了面团里。爷爷抿着桂花酒说起往事,从前物质匮乏时,街坊四邻会互赠自制月饼,豆沙馅里掺着晒干的桂花,咬一口满嘴都是月光酿的甜。
窗外的月亮像块巨大的月饼,银辉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我忽然懂得,中秋的美食不只是味觉的盛宴,更是用食物串起的记忆珠链。当现代超市里堆满冰皮月饼、芝士流心等新式点心时,我们依然固执地保留着揉面团、蒸南瓜的老传统,因为这些带着手心温度的食物里,藏着看不见却嚼得到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