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特点。
分析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如捕鸟动作的描写(扫、支、撒、系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和小组讨论,梳理百草园的景物与活动,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性。
通过仿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情感色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与怀念,理解童年游戏与自然探索对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力,激发对童年美好经历的珍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百草园景物描写的层次与手法(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 关键句段的情感分析,如“乐园”的深层含义。
难点:
1.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及其对童年心理的影响。
2. 把握成年鲁迅回忆视角下的复杂情感(怀念、留恋、对现实的隐晦批判)。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童年》音乐片段,提问:“你记忆中的童年乐园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引出鲁迅的百草园。
背景简介:简要介绍鲁迅与《朝花夕拾》,强调百草园作为“乐园”的象征意义。
2. 整体感知
默读任务:学生默读第1-8段,用表格梳理百草园的景物与活动(如动植物、故事、捕鸟等)。
| 类别 | 具体内容 | 描写手法 |
|-|--|--|
| 植物 | 菜畦、桑葚、何首乌 | 色彩对比(碧绿、紫红) |
| 动物 | 蟋蟀、油蛉、叫天子 | 拟人(低唱、弹琴)、动作(窜、伏) |
| 活动 | 听故事、捕鸟 | 动词连用、情节悬念 |
3. 深入探究
问题驱动:
1. “乐园”之乐从何而来?
自然之乐:通过“碧绿”“紫红”“光滑”等形容词,感受视觉与触觉的丰富性。
神秘之乐:美女蛇故事为何吸引童年鲁迅?结合学生心理,分析神秘色彩对童趣的强化。
2. 语言品析:
重点分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体会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感,并仿写描写校园一角。
动词运用:分组表演“雪地捕鸟”动作,体会“扫、支、撒”等动词的精准性。
4. 拓展延伸
情感迁移:
讨论:“你的童年是否有类似百草园的‘秘密基地’?”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仿写一段“我的乐园”。
对比思考: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规矩”,探讨成长中的快乐与约束。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第2段,积累描写景物的形容词与动词。
2. 实践作业:观察校园或社区的一角,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句式写一段话,要求运用两种以上感官描写。
3. 探究作业(选做):查阅《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目,分析鲁迅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成功点:通过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学生能深入体会语言细节与情感表达,仿写任务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改进点:可增加多媒体资源(如百草园实景图片、鲁迅生平纪录片片段)辅助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感受文本背景。
参考资料:网页1、11、14、22、33、48、5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