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工作者事迹、优秀党务工作者简短事迹

admin62025-03-21 12:40:45

在新时代的党建征程中,一批党务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将党的理论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书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他们既是政策的传播者,又是群众的服务者,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领域展现了员的使命担当。从边疆牧场到城市社区,从教育战线到抗洪一线,这些优秀党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奉献、创新”的深刻内涵,为党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政治根基

优秀党务工作者始终将思想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吴忠能在担任吐拉牧场党总支副书记期间,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大至十九届全会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央政策转化为牧区发展的具体实践。他创新性地将“三会一课”制度与牧区实际结合,通过双语党课、马背宣讲队等形式,使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地生根。

这种思想引领不仅体现在理论学习,更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张家界敦谊小学党支部书记吕学川,在古庙改建的破旧校舍中建立起党员示范岗,通过“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机制,将师德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推进。他主导的“三算结合”教学模式,既提升教学质量,又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数学课程,培养出数百名获得国家级珠算证书的学生。这种将思想建设与业务能力提升相融合的做法,印证了党建专家提出的“理论武装必须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的观点。

二、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党建活力

突破传统模式的工作创新,成为新时代党务工作的重要特征。山东大学韦福林创建“红色经典译读”品牌活动,组织学生将《宣言》章节译成多语种版本,通过“中英双文书信比赛”等载体,使理论学习焕发青春气息。他推动建立的“课题孵化器”机制,将党建研究与学生科创结合,培育出挑战杯国赛获奖项目,实现党建工作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边疆牧区,吴忠能发明的“毡房党建”工作法颇具特色。他将党员大会开到牧民转场途中,用“马背上的主题党日”解决牧区党员分散难题;开发的“民族团结积分制”,将参与政策宣讲、帮扶困难群众等行为量化考核,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这些创新举措使牧场党员参会率从62%提升至98%,形成“党建带牧建”的良性循环。正如党建研究者指出:“基层党务创新要善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融合业务发展,服务民生大局

优秀党务工作者始终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吐拉牧场党总支将组织建设与牧区经济紧密结合,吴忠能带领党员技术骨干成立“畜种改良攻关小组”,通过“党员示范牧场”推广良种繁育技术,使牧民年均收入增长23%。在抗洪救灾中,他组建“党员突击队”三天抢通生命通道,成功转移412名受灾群众,彰显危急时刻的组织战斗力。

教育战线的实践同样精彩。吕学川在敦谊小学推行“党建+教学”双带头人制度,党员教师同时担任学科带头人和思政辅导员,开发的“红色家书品读”课程获省级教研成果奖。他创设的“党员爱心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87人次,将组织关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这种深度融合印证了“党务工作必须紧扣中心工作,才能避免‘两张皮’现象”的理论判断。

四、坚守基层阵地,凝聚群众力量

在边疆维稳一线,吴忠能创新实施“党员中心户长制”,选拔32名双语党员担任网格长,构建起覆盖牧区的络。他组织的“马背宣讲队”年均行程超6000公里,用牧民语言讲解民族政策,成功化解多起草场纠纷。通过“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促成汉哈家庭结对83对,使牧场连续十年保持“零”记录。

党务工作者事迹、优秀党务工作者简短事迹

社区党务工作者刘嘉楠在疫情防控中展现担当,她设计的“党员楼长—志愿者—物业”三级联动机制,实现4900户居民精准管控。开发的“党建云课堂”突破时空限制,使老党员参学率提升40%。其撰写的《党建引领强治理》获市域治理征文奖,为基层党建提供鲜活样本。这些实践生动说明:“党务工作者要做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既要守牢阵地,更要温暖人心”。

这些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实践,揭示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思想引领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动力,融合发展是关键,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中的党建效能提升路径,例如构建“智慧党建”评价体系,开发党务工作AI辅助系统等。建议建立跨区域的党务工作者经验共享平台,推动典型案例的模式化推广,让更多“红色种子”在基层沃土生根发芽。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