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2017年专题节目《榜样》的观后感,结合节目中的典型人物与精神内涵,探讨“榜样的力量”如何凝聚时代复兴的能量:
一、信仰之光: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榜样》通过不同领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员对信仰的坚守。例如,马克思主义学者陈先达教授被称为“行走的马列字典”,60余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传播,用毕生精力诠释“信马”与“姓马”的统一。他的坚持证明,信仰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的力量,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思想灯塔。
节目中另一位榜样宋书声,55年如一日翻译马列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文本基础。他的一句“党让我做翻译,我就做一辈子”道出了信仰的纯粹性——用一生践行对真理的忠诚。这些事迹启示我们:榜样的力量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这种力量能穿透时空,成为指引后人前行的精神坐标。
二、奉献之歌:平凡岗位的非凡担当
节目中的榜样人物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的深刻内涵。如“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研制,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坦言:“对家人亏欠太多,但国家需要就是我的方向。”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选择,展现了员的无私品格。
再如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从普通焊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用“技能报国”的信念攻克技术难关。他的故事证明,平凡岗位也能成就非凡——只要心怀热忱,普通人也能成为时代的脊梁。这些榜样以行动证明:奉献不仅是口号,更是融入血液的责任感。
三、为民之责:扎根基层的赤子情怀
基层党员干部的故事尤为感人。廖俊波被群众称为“樵夫”,带领福建政和县脱贫致富,用生命践行“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精神。他的妻子在节目中回忆:“他总说,帮老百姓干活怎么干都不过分。”这种心系群众、脚踩泥土的情怀,是员初心最生动的写照。
河南“太行公仆”吴金印,扎根农村60年,带领群众开山修路、发展产业,即使年逾古稀仍坚守一线。他的一句“群众不富,我心不安”道出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这些榜样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四、创新之魂:突破极限的先锋精神
节目还聚焦了科技创新领域的榜样。空军飞行员刘锐驾驶“战神”轰炸机巡航南海,以“航线半点不改”的胆识捍卫国家主权;国测一大队三代人用生命丈量国土,在珠峰、无人区留下足迹,为祖国绘制地理蓝图。他们的故事彰显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证明榜样的力量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突破与超越。
五、新时代启示:榜样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榜样》的深刻意义在于唤醒每个人的使命感。节目中,“80后”思政教师徐川用幽默语言让党课“活”起来,吸引青年关注信仰;大学生村官尼玛江村四次驻村扶贫,将青春献给高原脱贫事业。这些新时代榜样启示我们: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将精神内核与当下结合,用行动回应时代需求。
正如节目主题“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多人在各自领域发光:科研者追求真理,工匠坚守品质,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每个人的微光汇聚,方能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榜样力量照亮前行之路
《榜样》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员应有的精神高度。它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信仰铸就永恒。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我们需以榜样为镜,将“忠诚、奉献、担当”融入血脉,让个人奋斗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正如节目中的誓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榜样的承诺,亦是每个奋斗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