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核心内容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多方面不足,具体表现及原因可归纳如下,结合多个来源的调研与分析:
一、责任意识与担当不足
1. 推诿卸责现象普遍
部分干部存在“怕担责”心理,工作中避重就轻,对矛盾问题不敢直面应对,甚至搞“选择性执行”,合意则执行、不合意则敷衍或变通。个别干部对上级决策盲目服从,对违反民主原则的行为不抵制,助长“一言堂”现象。
2. 进取精神缺失
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和长远规划,存在“躺平”心态,如部分干部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借口消极怠工。
二、思想认识与学风问题
1. 对作风建设认识浅薄
一些干部将吃喝收礼视为“小事”,对“四风”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作风建设是“一阵风”,导致思想松懈、行动滞后。
2. 学风浮躁不实
部分干部学习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满足于“浅尝辄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用经验代替科学决策,导致“知识空白”“本领恐慌”。
三、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突出
1. 工作浮于表面
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现象,如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政策,调研走马观花,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群众投诉处理敷衍。
2. 服务意识淡薄
部分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仍未根治,对待群众诉求态度冷漠,甚至故意刁难、推诿扯皮。
四、制度执行与监督乏力
1. 制度形同虚设
部分制度设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或照搬上级文件,脱离实际。执行中“重制定轻落实”,监督检查流于形式,问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 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手段有限,党内监督原则性不足,存在“好人主义”,对违规行为听之任之。
五、纪律松弛与自律不足
1. 纪律观念淡薄
部分干部迟到早退、擅离职守,甚至工作时间玩游戏、串岗闲聊;个别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不端,参与或公款消费。
2. 执法不公与特权思想
在行政执法中搞人情执法、选择性执法,损害公平性;少数干部存在“特权意识”,对监管措施置若罔闻。
根源分析与总结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
对策方向建议
需从强化教育、完善制度、严格监督、深化整改四方面发力(具体对策可结合用户需求进一步展开)。例如,通过党性教育重塑价值观,建立“权责明晰”的制度体系,强化联合督查与问责,并引入群众监督拓宽参与渠道。
如需更详细的对策或案例分析,可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