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说课稿_美术大树的模样教案

admin112025-03-29 15:53:20

《去年的树》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理的童话,通过小鸟与树的友情故事传递诚信与珍惜的主题。以下为说课稿框架:

1.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说课稿_美术大树的模样教案

  • 文本定位: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属于“中外童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 核心价值:通过小鸟寻树的过程,揭示“信守承诺、珍视友情”的价值观,同时隐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绎对话,理解“对比色”(如友情与离别、生命与消逝)的文学表达。
  •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和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角感。
  •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友情、诚信的珍视,培养对自然生命的关怀。
  • 3.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四次对话(小鸟与树、树根、门、女孩),体会小鸟的情感变化与坚持。
  • 难点:理解“看灯火”的深层含义,感悟“诺言”与“永恒”的象征意义。
  • 4.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播放自然音效(如流水、鸟鸣),提问“如果你是树或小鸟,离别时会说什么?”引发情感共鸣。
  • 对话品析:分角色朗读,对比小鸟三次寻树的语气(急切→焦虑→悲伤),结合关键词“天天”“一定”分析情感。
  • 想象补白:设计“小鸟写给树的信”或“树的内心独白”,深化对角色心理的理解。
  • 主题升华:讨论“如果树未被砍伐,故事会怎样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环保与承诺的双重意义。
  • 5.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承诺:小鸟→树

    寻找:树根→工厂→火柴→灯火

    情感:友情、诚信、生命

    二、美术《大树的模样》教案设计

    结合湘美版、小班至中班不同学段特点,设计多层次美术课程:

    1. 小班美术教案(4-5岁)

  • 目标:通过涂鸦与拼贴感受树木形态,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 活动设计
  • 情境导入:播放《大树妈妈》儿歌,用树叶道具模拟风吹树动。
  • 创作实践:提供绿色蜡光纸剪成的树叶,指导用棉棒蘸胶水粘贴,表现“茂密树冠”。
  • 评价:围绕“树叶是否贴得紧密”“色彩是否丰富”展开互动。
  • 2. 中班美术教案(5-6岁)

  • 目标:学习线描画法,表现树干纹理与树枝动态,激发想象力。
  • 活动设计
  • 观察启发:展示不同季节的树(如松树、柳树),分析线条差异(直线→挺拔,曲线→柔美)。
  • 技法示范:分步骤教学:勾轮廓→皴擦质感→点染树叶。
  • 创意延伸:鼓励添加“树洞里的动物”“树顶的鸟窝”等故事元素。
  • 3. 高年级美术教案(10-12岁)

  • 目标:结合中国山水画技法,表现树的层次与意境,传递自然美感。
  • 活动设计
  • 名作赏析:对比《富春山居图》与《万山红遍》,理解水墨浓淡与空间层次。
  • 实践任务:以“树无寸直”理论(自然生长的曲线美)创作水墨树,强调“一寸三弯”的笔法变化。
  • 跨学科整合:关联《去年的树》故事,绘制“小鸟与树的重逢”场景,融合文学与艺术表达。
  • 4. 评价与拓展

  • 展示评价:通过“森林画廊”展览,学生互评“最具创意的树”“最生动的故事画面”。
  • 环保延伸:讨论“如何保护大树”,制作“护树倡议书”或立体树艺作品。
  • 三、教学资源与引用

  • 语文:人教版《去年的树》教材、配乐朗读音频、角色对话卡片。
  • 美术:水墨工具、树叶拼贴材料、名家树木画作图片。
  • 跨学科:结合音乐《高山流水》、自然纪录片片段增强沉浸感。
  • 通过整合文学与艺术教学,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又能通过视觉创作拓展想象力,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