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写于1937年,彼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党内思想统一和纪律建设成为革命成败的关键。这篇不足三千字的文章,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自由主义的本质、表现与危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不仅对自由主义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在新时代坚守原则、强化党性有了新的感悟。
一、自由主义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指出,自由主义是“小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性”的产物,其核心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和革命利益之上。这一本质决定了自由主义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具体表现。文中列举的十一种自由主义行为,如“因私情废公理”“背后议论不负责”“明哲保身不担当”等,至今仍能在社会和个人行为中窥见其影子。例如,工作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面对错误时“轻描淡写、一团和气”的做法,本质上是将个人舒适置于集体责任之上的表现。
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如同“腐蚀剂”,消解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毛泽东强调,自由主义使“团结涣散、纪律松弛、政策难行”,最终导致革命事业受损。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对集体目标的破坏性,尤其在需要高度协作的现代社会中,其危害更加凸显。
二、自由主义的现实映照与当代挑战
重读此文,最令我震撼的是自由主义表现与当代问题的惊人契合。例如:
1. “关系社会”中的原则妥协
文中批评的“因熟人、同乡等关系放弃原则”现象,在当今社会仍普遍存在。例如,职场中因人情而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学术领域因利益勾连而丧失客观性。这种“无原则的和平”表面上维护了和谐,实则损害了公平与效率。
2. “精致利己主义”的蔓延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心态,与当下部分人“躺平”“摸鱼”的消极态度一脉相承。一些人将“少管闲事”奉为生存哲学,导致公共责任感缺失,甚至纵容不正之风。
3.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根源
自由主义者“办事敷衍、得过且过”的作风,恰是形式主义的温床。例如,某些干部“只求留痕,不求实效”,本质是以个人利益(如职位晋升)替代对群众需求的关注。
这些现象表明,自由主义并非历史陈迹,而是随时代语境不断演变的顽疾。尤其在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更为复杂,如何抵御自由主义的异化,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三、反对自由主义的实践路径
毛泽东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自由主义”,这一方法论对当代仍具指导意义。结合现实,我认为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强化思想斗争与自我革命
文中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斗争的武器。党员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剖析自身问题,例如通过民主生活会检视工作中的惰性或不作为。普通群众亦可借鉴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与职业中建立“原则底线”。
2. 构建制度化的监督机制
自由主义的滋生往往源于监督缺位。现代组织需完善制度设计,如通过透明化决策流程、建立匿名举报渠道等,减少“背后议论”和“暗箱操作”的空间。
3. 培育集体主义文化
毛泽东呼吁“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这一理念可通过教育与社会倡导实现。例如,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团队协作,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从价值观层面抵制个人至上主义。
四、个人反思与时代使命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此文促使我反思自身行为中的自由主义倾向。例如,面对同事的工作疏漏,我曾因“怕伤和气”而选择沉默;在公益活动中,也曾以“忙碌”为由推脱责任。这些行为看似微小,却可能助长集体中的消极氛围。我意识到反对自由主义需从日常点滴做起: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在职责范围内追求卓越,以“忠诚、积极、坦荡”的态度面对生活。
对于新时代而言,《反对自由主义》的启示不仅在于批判,更在于建设。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任务艰巨。只有摒弃自由主义散漫作风,才能凝聚全社会力量应对挑战。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个员应是襟怀坦白、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这种精神应升华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追求。
《反对自由主义》的价值,在于其穿透时代的理论锋芒与实践指向。它提醒我们:自由并非无约束的放任,而是在集体框架内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反对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对“真正自由”的捍卫——这种自由以责任为基石,以奉献为路径,以共同理想为归宿。在新时代重读此文,我们更需以史为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让原则之光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