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教案以“长文短教”为特色,注重整体感知与细节分析的结合,通过“主问题”设计和“课中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下结合多个来源整理其教学设计的核心框架和亮点:
一、教学目标
1. 文学理解: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根源,理解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批判。
2. 方法习得:掌握“课中比读”的阅读策略,学习从细节对比中探究人物命运变化。
3. 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包括人物分析、环境描写、主题挖掘等。
二、教学板块设计

1. 文意理解(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
初步感受:学生自由分享初读感受,教师引导提炼关键词(如“社会凉薄”“科举罪恶”“多余的人”等)。
知识渗透:穿插讲解小说基础知识,如:
儿童视角: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增强真实性与讽刺性(对比《社戏》《最后一课》);
场景设置:咸亨酒店浓缩社会百态,集中表现人物命运;
虚实手法:丁举人的虚写强化孔乙己的悲剧。
专家评述:重点分析“长衫”“语言”“手”的象征意义,如“手”的描写隐喻孔乙己的命运转折(写字→偷窃→爬行)。
2. 课中比读(细节对比)

对比段落:聚焦第4段(孔乙己初次出场)与第11段(最后一次出场)。
对比维度:
外貌:青白脸色→黑瘦;长衫→破夹袄;
动作:“排”钱→“摸”钱;站着→坐地;
语言:争辩→哀求;之乎者也→沉默;
环境:中秋后的秋风反衬悲凉氛围。
学生活动:自主批注细节,分析人物变化,教师总结对比表格(见下表):
| 第4段(初次出场) | 第11段(最后一次出场) |
|-||
| 正常身材 | 双腿残疾 |
| 青白脸色 | 黑瘦如鬼 |
| 长衫 | 破夹袄 |
| 争辩 | 哀求 |
3. 主问题深化(核心探究)
主问题设计:
孔乙己与“酒”:分析酒作为社会缩影的功能(如“站着喝酒”的尴尬身份);
孔乙己与“偷”:围绕“偷”展开讨论,引出“笑”“打”“情”等主题,揭示社会冷漠与个人悲剧;
“笑”的深意: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体现病态社会的集体麻木;
“手”的隐喻:从“写字的手”到“爬行的手”,象征读书人的尊严毁灭。
三、教学创意与策略
1. 话题式品读:
从单一角度切入(如“手”“脸色”“偷”“笑”),串联全文分析;
例如“手”的描写:写字→偷书→数钱→爬行,层层递进揭示命运沉沦。
2. 主问题链设计:
初读阶段:“说说孔乙己与‘酒’”,引导学生梳理人物与场景的关系;
深化阶段:“议议孔乙己这个人”,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人物短评”概括其悲剧性。
3. 跨文本联读:
对比《故乡》《社戏》等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和“场景设置”,深化对叙事技巧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发言、批注作业评价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和主题的领悟力;
教师反思:注重“整体性教学”,避免切割文本;强调“言为心声”,从语言描写挖掘人物心理;
社会意义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关联现实中的“孔乙己现象”。
五、教学资源推荐
1. 对比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的科举制度批判;
2. 拓展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如《药》《阿Q正传》);
3. 创意作业:以“孔乙己的最后一天”为题续写故事,或设计人物独白。
余映潮的教案通过“主问题”驱动和“比读”策略,将长文教学转化为高效的文学鉴赏课,既注重知识渗透,又培养批判思维,是经典小说教学的典范。